我的小学
儿子放假在家,单是完成假期作业便让我百般郁闷加无奈: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要花费近四个小时来完成定额的作业,包括印制成册的语、数、英三科《寒假作业》外,还有让孩子痛苦不堪的写字、读书、做试卷、算口算、背英语等等。老师的初衷或许是对的,但从效果上来看还是在折磨孩子的心智——这么多作业,哪有玩的时间呀,于是便不忍心再强制参加什么音乐、美术、外语等被哪些实为牟利的私人和假公济私的老师吹捧得天花乱坠的课外辅导班了。这样的现状,哪里还谈得上天真快乐的童年了,抚今追昔,不由得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了。
我上小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坐落在离家二百米的地方。许是村子大、学生多、老师多,学校便很是荣耀地被冠上了“中心小学”的美名,自然是相比全乡其它村子的小学而言的。时至今日,影响最深的是五年小学,从不曾将作业带到家中完成——那时上学是没有家庭作业的。个中根源,皆是由当时的我现在认为人文化的考试制度有关,这与现下应试教育造就了诸多高分低能的庸才是泾渭分明的。那时的考试,是老师听写生字词后在黑板上抄题让学生做完便可,还没有铅印的现在所谓的标准化试卷问世。老师教学也是自己教自己考,没有及格率、优良率等考核指标的压迫,自然是教得轻松、学得自在,多余的时间便用来搞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了。
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时是要胜过现在的。那时是没有功利和虚名的去活动,全是由着性情所好去活动,活动中便有了很多的快乐。小学的下午只有两节课,课后便是兴趣小组时间,分阅读、美术、书法、歌唱、乒乓球、篮球等很多小项,分别由此项专长的老师执教或是管理,活动成果在学期结束时要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现场展示的,阅读的要讲、书画的要作、唱歌的要演、体育的要练,玩不得一点马虎,见的是真功实力。鉴于此,辅导老师自然十分用心用力,校园的风气氛围自然是积极活泼的了。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开展一些有益身心提升能力锻炼胆魄的让学生们受益匪浅的活动,或是作文大赛、体育比赛、速算比赛,也或是智力比拼、文艺演出、故事演讲等,且奖品不菲。我记得小学时多次在各项活动中获奖,除去大红的奖状必不可少外,还有钢笔、笔记本、墨水等在那时算得上是丰厚的物质奖励。这样的活动中能者显能,不能者羡能,整个校园竞争之风蔚然而起,不需现在老师们苦口婆心的说教。
我在小学时最爱的是阅读,说是阅读,其实就是看小人书,那种现在已经难觅踪迹的黑白小人书。学校的阅览室里最多的就是小人书,除去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什么《岳飞传》、《杨家将》、《霍元甲》、《风雨下钟山》等等好多好多,看得真叫如饥似渴,不比现在的孩子为了完成作业而强迫式阅读。乒乓球室里有质地良好的木质球台,老师总是手把手教。想起后来在那种室外的混凝土球台上打球的感觉,很是遗憾没能好好珍惜那时优越的练球条件。因为老师多,便经常可以欣赏到他们在那时我们眼中高超的球技、画技、唱功和难得一见的手风琴演奏了。又因为是中心学校,每年全乡学校的“六一”等各种活动多在我校开展,便沾光可以观看拓展汲取到很多的知识了。
学校的老师虽无考核之羁,但治学授业确实十分严谨踏实的。记忆深处的老校长不苟言笑,老师的作息和备课很是严格,迟到早退的要站在办公室外面,备的课要经过多人审定方可开讲。记得有一次下午放学,我们班懒散的队伍正巧被校长碰到,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老校长将我们班的队伍带到操场亲自操练了一个多小时,直到达到他老人家的标准才准许回家,现在的老师怕是很难有这样的慎细认真了。学校前半部分有近十亩的苹果园,每年都由老师带领我们浇水施肥精心务使,秋季开学的第一项工作,便是组织学生摘苹果,然后将摘下的苹果按学生多少每人四五斤平分,从不曾拿去卖钱使唤,这样的师心师德,算得上是亘绝千古、史无前后的吧。
累了烦了,月明风清时总会想到小学时候的趣事和人师,不免总是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面对小小年纪便添三分世故和七分无奈的孩子,唯有一声长叹,更觉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