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献给妻子一只眼,她就看到了全世界
单身十载只等你,“半路夫妻”的爱朴实感人
2013年1月15日,一个让唐小云终生铭记的灾难日。那天傍晚,与同伴驾驶一辆大货车在川藏线上跑运输的他,见前方道路堵车严重,就推开车门下去察看情况。赶着送货的唐小云心急如焚,没留意结了厚冰的路面,下车后他脚下一滑,摔倒在路边的碎石中,一颗尖利的石子不偏不倚,正刺中他的左眼……啊!唐小云惨叫一声,下意识地用手捂着眼睛,鲜血从他的指缝中渗出。
当时,唐小云以为只是擦破了脸,并未太在意。同伴老姚下车扶起他一看,不由惊呼:“你手上那是什么?!不光是血,好像……好像还有碎了的眼球!”开车来到医院一检查,结果令唐小云呆若木鸡:由于眼球破裂,晶体外流,他的左眼从此要瞎掉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左眼上包着纱布的唐小云悲痛之余,不禁忧心忡忡:经商失败的我,已经亏欠妻子黄常萍很多,如今又成了半个瞎子,她会像前妻那样毫无征兆地离自己而去吗?
41岁的唐小云,勤劳能干,善良朴实。但在第一任妻子眼中,他这些宝贵品质却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因为老实的唐小云给不了她想要的精彩生活。
婚后第3年,妻子向唐小云提出离婚,并带着他们唯一的儿子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此后,唐小云再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儿子。笼罩在离婚阴影中的他,也一直没有再娶。直到10多年后遇上黄常萍。
与唐小云同岁的黄常萍经历似乎比唐小云更悲苦:28岁那年的冬天,黄常萍的右眼突然疼痛难忍,第二天竟失明了。经诊断,她患的是急性眼疾。后来虽几经坎坷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她的右眼视力变得极低。初为人母的黄常萍面容姣好,也正是年轻爱美的年纪,突然失去一只明亮的眼睛,她不禁号啕大哭……然而,沉痛的打击尚未结束。几个月后,丈夫因嫌弃黄常萍,绝情地逼她离了婚,留给她一对年幼的儿女。
痛失明目和婚姻,黄常萍一度想自杀。但一看躺在床上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又心软了。在家人的鼓舞和帮助下,此后她一边工作,一边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她冰封的情感世界,再也不愿轻易向哪个男人敞开。
2009年初,在一位热心朋友的介绍下,唐小云认识了黄常萍。出乎朋友意料的是,两个对婚姻都有些抗拒的苦命人,因为有着相似的不幸经历而同命相怜,第一次接触就挺聊得来。黄常萍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通情达理的性格,令唐小云心生好感。有些话,他对别人讲了半天都不被理解,而黄常萍听了却会频频点头说:“我懂,我也是这样想的。”活了几十年,他第一次找到了觅得知音的美妙感觉。然而,对婚姻失去了信心的黄常萍,并不敢向唐小云敞开心扉。
2009年,黄常萍的右眼再次红肿发炎,奇痒难耐。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只是一种常见的小毛病,但换过眼角膜的黄常萍,却要用一种昂贵的特殊眼药才行,可当地买不到这种药。当货车司机的唐小云闻讯后,二话不说,开起卡车就奔赴千里之外的成都,来回30多个小时,风尘满面地为她买回了一盒特效眼药水。
后来黄常萍的老母亲不幸瘫痪,唐小云坚持留在医院,帮她照顾老人,端屎端尿什么都做,恢复阶段还搀扶着老人练习走路……唐小云用他的真诚,慢慢融化了黄常萍心里的坚冰。连她的一双儿女,也渐渐把善良的唐叔叔当成了家庭成员。
有人告戒黄常萍,“他一无所有,你跟了他会吃苦的!”黄常萍却认定唐小云是一个性情温厚的好人,可以托付终生。
当年国庆节,唐小云和黄常萍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发表新婚致辞时,黄常萍含泪说:“单身10年,老天好像就是让我等他。”唐小云则紧握着她的手许诺:“常萍,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在后来一连串的人生变故中,唐小云用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实现了这句爱的诺言。
遭遇人生风暴,情义男儿“捐眼救妻”
婚后,唐小云和周常萍相濡以沫,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010年,黄常萍失业了,家庭负担都落在了唐小云一个人身上。他每月辛苦挣的几千元工资,勉强够维持家用。这时,黄常萍就鼓励丈夫,自己买一辆车当老板。
尽管这是唐小云多年的梦想,可他听了却面露难色:“我们哪有那么多钱,一辆车要好几十万呢!”妻子毫不犹豫地说:“把咱家的房子抵押出去,办一笔贷款。”闻听此言,唐小云心头一震:这可是妻子仅有的一套房产,也是一家4口人的居所啊!两人刚结婚不久,黄常萍就愿意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理会别人的流言蜚语,这令唐小云感动不已。
但他不愿意接受这个提议,觉得压力太大。黄常萍就不断给丈夫加油打气:“你勤劳能干,又有跑车经验,别人能当好车老板,凭什么我们不行呢?”
唐小云终于同意用妻子的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35万元,买回了一辆二手货车。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这辆属于自己的卡车,努力为家人创造富足生活!
由于这辆旧车频出故障,辛苦运营了两年多,唐小云挣的钱几乎全花在了修车上。贷款期满,银行前来追债,夫妇俩根本拿不出钱,只得将抵押的房子卖掉还债。
眼看自己将一家人拖入了居无定所的困境,而且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妻子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唐小云感到十分愧疚。对此,黄常萍不仅没有抱怨一句,还反过来安慰他说:“谁的人生都不能一帆风顺,别灰心,只要我们好好干,将来一切都还有希望!”听了这话,一向性格坚毅的唐小云,不禁泪湿眼眶。
2013年初,他将那辆不争气的货车便宜卖掉,承包了别人的货车跑运输。万没料到,第一次出车就在途中遭遇意外,摔瞎了一只眼睛!唐小云躺在病床上悲痛欲绝地想,如果妻子黄常萍再像前妻那样离自己而去,他就不再苟活于世任人嘲笑了……
你能想象没有光纤的日子吗?没有光纤就没有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没有高清晰数字电视,没有即发即收的电子邮件,没有免费的QQ、MSN等聊天工具,没有遍布城乡的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高锟,一个伟大的华裔科学家,正是他对光纤的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他也因此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这位低调的老人谦恭地说,诺贝尔奖并不是他人生中的最大成就,而令他备感荣耀且萦绕他一生的荣誉是他与妻子甜蜜的爱情——
私奔的爱情:只因被高锟废寝忘食的科研精神感动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金山,父亲高君湘是一位留美法律博士,母亲金静芳秀外慧中,数学极好。1944年,高锟随父母移居香港,入读香港大学,1954年又远赴英国攻读伦敦大学机电工程。大学毕业后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一边做实验室研究员,一边攻读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高锟的甜蜜爱情来得并不容易,在当时甚至有些惊世骇俗。
一天,线圈组工程师黄美芸正在专心地工作着,一个年轻人跟她打起了招呼:“你好,我叫高锟,是这里新来的见习工程师。”因为高锟的国语中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这让祖藉广东的黄美芸备感亲切。两人就这样结识了。
从见到黄美芸的第一眼开始,高锟就喜欢上了她。一天,高锟约黄美芸看电影,黄美芸很尴尬,但盛情难却,她勉强答应了。那是个寒风呼啸的晚上,电影不好看,更不是黄美芸爱看的类型,但黄美芸礼貌地陪高锟看到了剧终。之后,高锟送黄美芸回家,在萧瑟的寒风中,高锟握着黄美芸纤纤素手的温馨,顿时让黄美芸有了相依为命的感觉,之后每每回忆至此,都令她回味无穷。
那之后他们开始了恋爱,黄美芸发现,她与高锟在很多方面都合得来,她也很崇拜高锟对科研的痴迷。黄美芸跟高锟在一起既开心,又有忧虑:她担心有着浓重封建思想的母亲是否支持她与高锟的爱情;也怕高锟是花花公子,对她的好只是昙花一现。因而她决定跟高锟做一个“实验”,刻意与高锟分开一段日子,让时间来考验他们之间的爱情。
然而当她向高锟提出分开六个月内不见面,以考验是否真的相爱时,高锟急了:“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要用一生才能完成。科学的东西是应该做实验的,但婚姻的实验哪能做啊!”高锟说:“我不愿意做这个实验的原因还在于,我哪怕就是跟你分开一天,也会非常思念你的!”高锟还用《凤求凰·琴歌》中的诗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形容自己不舍分离的心情。高锟的话将黄美芸感动得不行。
他们的爱情由此递进了一层,爱得也越来越深。后来在高锟多次求婚的情况下,黄美芸答应高锟的求婚,但要求在教堂举行婚礼。
不过,要赢得黄美芸的心不易,要获得黄美芸母亲的支持却更难。黄母认为,按照中国习俗,兄长必须先成家,妹妹才能出嫁。可黄美芸的哥哥还没结婚,因此她母亲非常反对他们的婚事,老人家要求高锟从此不要再找黄美芸!见母亲如此固执,黄美芸决定自己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做主,她决定去国外举办婚礼。
高锟的父母很开明,得知儿子找了一个既贤惠又漂亮,还同是华裔的媳妇之后,很开心,母亲还特意给黄美芸做了一套旗袍,将苗条好看的黄美芸衬托得更漂亮。
1959年9月19日,在那个云淡风轻的迷人秋日里,高锟与黄美芸的婚礼如期举行。婚后,高锟每次陪妻子回娘家,都希望见岳母一面,但他们怎么敲门都没人搭理,他们已被逐出家门了。意料之中的他们只得在门前放下一份礼物和一张字条。后来的一天,他们发觉门是虚掩的,便大着胆子走进屋里,既赔不是,又“秀”孝敬,才将他们与母亲之间的坚冰慢慢融化。
闪耀的荣誉:
来自对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支持与爱怨
1963年,正在攻读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高锟开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他是全球第一位想出用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的工程师。所谓“光纤”,就是光导纤维的简称。高锟的“光纤”理论发表后,曾遭到很多人的讥笑,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相信世界上会存在无杂质的玻璃,高锟却坚信自己的理论,他像传道一样,远赴日本、德国,美国,到处推销自己的理论。
在妻子黄美芸的支持下,面对质疑与批评,为了证明自己的高锟时常废寝忘食。那段时间,他们的儿子高明漳和女儿高明淇分别出生。因为忙于工作,高锟很少有时间来照顾孩子,黄美芸心中有着颇多无奈。她开玩笑地对高锟说,“我迟早要在电冰箱上贴一张告示,提醒孩子们早上看到的陌生人,是他们的父亲!”有时周末一家人开车去商场,途中高锟总要在办公室停一停:“等我十分钟,我去看看实验结果。”但高锟通常是一去实验室便忘了时间,等到他回到车上时,家人们常常在等他的过程中都睡着了。
一次,当黄美芸和儿女们在冰冷的车上等候又去了实验室的高锟之时,高明淇着了凉,感冒了好几天。于是黄美芸便改变主意了,那之后的一天,当原计划在周末陪家人玩的高锟在途中又一次提出去实验室10分钟,忘了时间的他在两个多小时后走出实验室时,却发现妻子和孩子们不见了。正在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家时,妻子又开车跟着孩子们一起来接他了。原来黄美芸与孩子们在等高锟半个小时之后,就自行开车去购物,然后回家,将高锟搁在了半途。看到高锟在寒风中可怜兮兮的样子,黄美芸笑得前俯后仰:“你让我们等你,你不知道等人是什么滋味,我们也让你等等我们,体验一下!”说着给高锟送上了装在保温饭盒里的香喷喷的饭菜:“怕你在实验室时呆得太久,忘记了吃饭,饿坏了身体,我们特地给你做好了送来!”妻子对自己如此体贴,高锟既愧疚,又感动。
虽然高锟坚信自己的理论,但对何时能够实验成功,并证明自己的理论却也很迷茫。有时候,在面对别人如同狂风暴雨般的讥笑和嘲讽时,高锟也有了退缩的想法。每当此时,最支持他的总是妻子黄美芸!黄美芸总是这样默默地支持着他,对他的爱亦如涓涓细流淌过他的心坎,让他充满活力,备感自信。
2013年3月17日,本刊特约记者来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横街,拿着照片向路人询问百岁夫妻的住址。没想到,对方爽快地回答道:“知道的,知道的,我带你去。”原来,这两位老人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明星”了。老爷爷名叫张木成,今年104岁。妻子名叫徐东英,今年105岁。他们是上海目前唯一一对百岁夫妻,前不久,还获得了中国老年学会颁发的“中国十大百岁夫妻排行榜”第五位证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记者很快就找到了两位老人的家。
“快请进,快请进!”一位60多岁的阿姨迎了上来,记者确定她不是照片中的老人。见记者有些不解,她忙解释道:“我是他们的儿媳妇。”原来,她就是照片中情侣装的“原创者”黄秀娣。“帽子是哥哥们给买的,后来,我打算给阿爸和姆妈买两条围巾。我一看,两位老人家戴的帽子一模一样,挺喜庆,要是再买条一样的围巾,精气神就更足了。”于是,就出现了网上流传甚广的唐装版“情侣装”。
“那是2011年拍的,没想到现在又被大家传播开来,很意外也很开心。”老爷爷和老奶奶笑着说。在欢声笑语中,这对百岁夫妻的幸福生活也逐渐在记者眼前展开。
冲喜冲出来的“大娘子”
都说祸福相依,他算是信这个理儿了。想当年,母亲病重时,也正是爱妻进家门的时候。婚姻是“冲喜”冲出来的,但爱不是,爱在他心里。
张木成22岁那年,母亲患了痢疾。虽然家里经营着一家中药铺,而且张木成从15岁起就开始称药、配药,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痢疾这种疾病仍束手无策。眼见张母一病不起,病情愈发严重,家里人便想到了冲喜,给张木成说门亲事。
张木成是浦东本地人,按照老浦东的习俗,讨个年龄大的老婆会更有福气,生活也会更加和美。经媒人牵线,比对了生辰八字之后,张木成的母亲相中了和他们有着一街之隔、比张木成大一岁的徐东英。
说起张木成和徐东英的第一次相见,还有个小插曲。那天,徐东英到张家见未来的公婆。中午时分,张木成从药房回来,望见一个身材娇小的女子,只觉她不是自家的人,但没做太多停留,就去吃饭了。而徐东英头一次来认门,难免紧张,也未四处张望,自然未注意到张木成。这便是张木成和徐东英的第一次相遇,没有一见钟情,也没有惊心动魄,有的只是那淡淡的一瞥。不久,张母因医治无效离世。按照当地的习俗,办完丧事就要马上办喜事,如此才能把晦气全都驱除。
1930年10月30日,徐东英穿着凤冠霞帔,坐着大红灯笼花轿,从张桥西浜一步步地趋近张桥东浜。虽然只有一街之隔,但徐东英却觉得这段路很长很长。在此之前,徐东英曾无数次幻想过,她的爱情会像公主和王子的童话那般美好,而现在,她却要嫁给一个未曾谋面的男子,内心很不安。但是,见到张木成的一刹那,所有的不安全然消失。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高高的,瘦瘦的,待人和善,处事稳重,这几乎和她想象中的丈夫不差分毫。徐东英开心极了,嘴角竟不自觉地微微上翘,这一幕恰恰映入了张木成的眼帘。这是张木成第二次见到徐东英,而此时,她已成为他的妻子。她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也没有婀娜多姿的体态,但却有一抹让人甜到心里的笑容。再看看她那娇小的身形,张木成有种要保护她的冲动。
在那个年代,结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双方在婚前大多没有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彼此并不了解,在见面的瞬间也难免有种种不满和失望,而像张木成和徐东英这样能彼此都很有眼缘的实属难得。虽然没有甜言蜜语的爱恋,也没有至死不渝的承诺,但他们深知,相遇来之不易,在一起就是缘分。
于是,从结婚那天起,张木成和徐东英便开始用他们的方式编织起别样的童话,享受着最平凡的幸福。
性格互补,
点滴幸福靠谦让
高的遇到矮的,胖的遇到瘦的,静的遇到动的,有时候你看着不协调,可人家却自得其乐,幸福洋溢。个中缘由除了互补所产生的神奇化学反应外,谦让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在外人眼里,这老两口能如此长久地幸福恩爱,多半是因为性格的互补。
老爷子好静,空闲时喜欢听听评弹、看看书,后来条件好了有了电视机,他就常常看电视剧、看新闻。而老奶奶则好动,经常在家门口附近走动,和邻居聊聊天、拉拉家常,尤其喜欢在屋前屋后找些空地种种菜。一动一静,有动有静,完美!性格互补自是好事,可如果饮食习惯也有差异的话,似乎就不那么完美了。
老爷子吃饭口味偏重,尤其最爱红烧肉,而老奶奶却和他完全相反,油腻的东西一点也不沾,专吃清淡的青菜。以前,家里都是徐东英掌勺,做饭时常常放很少很少的油,炒出来的菜在张木成看来,只能用干巴巴来形容。很明显,这样的饮食风格完全不符合老爷子的口味。要知道,红烧肉爱上青菜是件多么困难而又残忍的事情。可是,超爱吃红烧肉的老爷子就这么做了,而且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任何异议。“我可以发动民主意识跟她争辩,要多放些油才好吃,可她真不是针对我,她就是不爱吃油腻。假若我跟她吵起来,无论谁占了上风,最后这油是多放了还是少放了,这顿饭都吃不香,这一架也就吵得很多余了。”在老爷子看来,两口子过日子就是油盐酱醋这些事,要真有什么不愉快,无非就是谁多说一句谁少说一句的事。只要其中一方多忍让一点,肯定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原来,性格上可以玩儿互补,实打实地过起日子来,谦让才是创造幸福的正道。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抵制住红烧肉的诱惑,选择向青菜“屈服”,怎么办?老爷子说,当你意识到对方的好,能够体谅对方的不易,谦让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这还要从多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婚后不久,张木成和徐东英便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每隔3年他们家就增添一个新成员,总共生育了8个儿女。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徐东英做了全职家庭主妇,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全靠张木成家开的药铺维持,日子过得很紧巴。为了省钱,张木成每天中午都回家吃饭。有一次,他在药铺跑了好几趟活儿,又累又饿。中午时,回到家却发现,锅里什么都没有。一想到下午要饿着肚子去跑活儿,张木成的火气“噌”的就冒了出来。“我没顾上看时间,以为还早呢……”看到妻子放下孩子,手忙脚乱去准备饭菜,张木成来不及发火,心里早已是一阵心疼:自己忙着工作,家里的事全都落在了妻子身上,孩子又多,妻子也很不容易。想到这儿,张木成立即安慰起妻子:“没事,我今天不太饿,随便垫点就行!”临走时,他还不忘叮嘱道:“别光顾着忙,记得给自己做点好吃的。”丈夫的话让徐东英备感温暖,她知道,丈夫看到了自己的辛苦,也认可了自己对这个家的付出。在这之后,不管多忙,徐东英再没忘记过做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