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飘逸洒脱的徐志摩 – 女娲资源

漫话飘逸洒脱的徐志摩

  
  秦砖汉瓦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在英国剑桥两年的留学生涯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其所坐飞机在山东不幸失事遇难,英年早逝。但由于其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能够给予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心灵震撼。故,至今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常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徐志摩的诗歌不但给人飘逸欲仙之感,而其追求爱情、追求人生的历程亦如其诗一般热情奔放,飘逸洒脱,荡气回肠,富有个性,至今乃为人所乐道。纵观徐志摩短暂一生中追求爱情、人生的历程,它不但是近代年轻中国人敢于追求自由幸福、追求人生理想的象征,成为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嬗变的时代缩影,而且给后人留下诸多的启示。
  
  徐志摩生活年代是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经过辛亥革命风暴后,此时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被推翻,伴随而来的是西学之风渐渐东来,欧风美雨不断涤荡着古老的中华大地,社会风气、风俗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之一新。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追求文明、平等、自由已成为一大社会时尚。“生且逢时”的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后,其就读的北京大学正是蔡元培先生主政期间,这位开明的教育大家,以“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指引,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北大悄然而起,民主”与“科学”之风荡漾整个校园。深受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暴雨洗礼的徐志摩,较之一般民众更为开明进步。1918年,遵从受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父亲之命,赴美国学习金融学,以争得人生好前程。但,当他学成归国之后,所看到的社会现实,与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一样,深有同感的却是“诸君知否,欧风美雨横渡太平洋,帝国侵略主义其势日扩张。”民众普遍蒙昧,“精英在觉醒,民众在沉睡”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于是,1921年,徐志摩毅然再度重洋,赴英国留学,研究政治经济学,以报效国家。并开始诗歌、散文创作。回国之后,徐志摩一边在大学任教,一边创办新月诗社,出版《新月》月刊。此时,经过自由平等思想浸淫多年的徐志摩,其所创诗文多为歌咏自由、平等之作,对当时国民,尤其是社会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笆篱,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作为生性儒雅,充满文弱书生之气的徐志摩,能如个性鲜明的鲁迅先生一般深谙“治国先医人”之道,并付诸实践,以文明的力量去启迪民智,的确难能可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过“大浪淘沙”,在进步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一开始分化。有些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有些停滞不前,甚至堕落沉沦。后期徐志摩主导的新月派,多为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其成员参差不齐,就其新月派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开始日趋反动。徐志摩的思想和创作开始发生危机,出现迷惘,从而发出:“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的人生悲叹!但,毕竟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一的徐志摩,其思想与人生的变化,在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让人悯惜与同情。不管如何,徐志摩的人生,亦如其诗文一般,飘逸洒脱,大胆张扬。其人生个性,亦应为人所称道!
  
  而作为有“情圣”之称的徐志摩,其对爱情的追求,情路的坎坷,至今仍然颇多异议。但其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却对当时封建礼教给予了大胆的“回敬”,被许多渴望自由幸福的年轻男女所仰慕和称颂。因为,在当时的古老中国,封建意识,尤其是封建礼教依然根深蒂固,在人们向往西方文明自由的爱情观时候,却依然被封建的礼教的笆篱所深深束缚。而徐志摩在爱情追求方面,在情感和礼教面前,则勇敢地选择了前者,并且一生为之努力前行。其火热、大胆的勇气着实让人敬佩。在徐志摩作品中,对爱的诠释和对未来的期望,无论是作别康桥时的潇洒挥手、还是不平而鸣的呻吟、或者是向往童话王国中雪花的快乐都是如此,是其心灵最深层次的声音,有着无尽的感染力,能够轻易的穿过读者的心扉,震撼读者的心灵。众知,对于每个常人来说,情感世界当属自己最隐私的部分。要大胆敞开自己的情感世界,那是非常困难的。而一个人能够敞开自己的情感世界,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且被读者人所认同,则更不容易。这就是人们对徐志摩的敬佩之处。也许有人认为:如果徐志摩不出国留学,或者出国留学了没有遇到林徽因,他和张幼仪之间,这门当户对的婚姻也许可以完美地走下去。人间世事,看似偶然,实质必然。至于说到陆小曼,很多人对于陆小曼很不以为然,认为她容貌和才艺均很寻常,何以让徐志摩动心?其实那个时候徐志摩选择陆小曼更多是出于无奈。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的婚姻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包括父母的态度和未来夫婿家的名誉和地位,所以林徽因最终选择做梁启超的儿媳,成为梁思成的夫人。故,经过情路波折的徐志摩已心灰意冷,全无朝花夕拾的之意,只好选择与陆小曼“百年和好,永结同心”,而张幼仪则成弃妇。这是徐志摩的无情?还是张幼仪的悲哀?抑或是时代的悲哀?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不衰的话题,扯不明,道不白。而悲剧的爱情往往更能给人同情和怜悯,悲剧的爱情往往更易感染芸芸众生。至于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孰对?孰错?它也许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讨论话题。
  
  综上所述,飘逸洒脱而短暂一生的徐志摩,对其爱情的因果缘由,人生的功过是非,如何评价?正如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这应该是对徐志摩人生的最好的总结和最佳注脚吧!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