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生要睡几个男人才算值? – 女娲资源

女人一生要睡几个男人才算值?

  文/陌间夜
  在谈到话题的时候,总有一部分男人和女人会坚持出轨的合理性,在他们看来,人的一生就应该多经历几个异性,在这些男人看来就是要多睡几个女人,而在这些女人看来就是要多睡几个男人。这看似很尊重人权和人性的观点,其实根本是站不住脚的。记得以前曾有人认为“女人一生要睡几个男人才算值”,实在可笑至极!
  人当然离不开性,但人不能单从自然的性角度考虑问题,本质上男人女人根本不存在谁睡谁的问题,女人睡得男人多就是女人值吗?在女人认为是在睡男人的时候,男人不也在睡女人吗?反过来也一样,睡是相互的,女人有没有想过,在你这样想的时候,似乎自己的一生很划得来,其实无形中是在作贱自已,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睡得越多只能证明你是在滥情,只能证明你只不过是发情的动物而已,因为人一生的价值并不在此,男人女人都离不开性,但决不是为性而活的,人活着的价值在爱。
  男人,经历几个女人才算够?女人,经历几个男人才算够?人的一生经历几个异性才算够本?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旅程,“经历”永远是人生的主旋律,不是吗?我们在经历亲情,经历友情,经历爱情,经历幸福,也经历磨难,经历快乐,也经历痛苦,没有经历就没有人生,有经历的人生才算丰富的人生,否则枉来人世一趟。在经历中我们长大,在经历中我们成熟,在经历中我们学会了思索。男人经历女人,女人经历男人,在经历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但经历决不等于要多睡几个异性!
  有人说,谁规定已婚有家之人不能再谈恋爱?有的男人一个一个的换情人,有的女人也在一个一个地换所谓的蓝颜知己。当然,换归换,她的家还是那个家,只是原来的家没了有激情,在她们看来,多经历几个男人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人家这才叫生活,丰富有内容的人生。可真的吗?也许是吧,也许又不是,我变得有些迷惑。没错,谁规定已婚有家之人不能谈恋爱?有经历才懂得爱,经历风雨才见彩虹,可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经历吗?难道为了经历去经历?我并不否认这样一句话:只有历尽沧桑的女人,才会真正去爱一个男人。但历尽沧桑并不是刻意的制造沧桑,沧桑与阅历不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为了所谓的人生阅历及爱情丰富而去无数次的找男人谈恋爱,这样的爱情阅历有何意义?爱情最本质的特征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长度+深度!
  不停地谈恋爱,女人不停地换男人,男人不停地换女人,似乎每天都泡在爱的蜜罐里,可每次都没有尝到真爱到底是个啥味道,也许到死时异性倒是经历不少,但可悲的是爱情是个什么东西也没有弄清楚,也从没有真正得到过一个异性的心,以为挽着异性的手跟他/她嘴对嘴就是爱情,实在可笑得很。
  一直有人问,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各人当然自有各人的答案。而我认为,无须太多高深的理论和故作姿态的高深,爱情是人骨子里的一种东西,没必要刻意去制造什么,心会跟爱一起走,没有爱,心就像没线的风筝,飞到哪里算哪里,似乎经历了山川河海,可到头来其实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有,终究逃不脱坠地入海的命运。
  爱本是朴实的,爱本是无华的,只不过因为总有人刻意去渲染,甚至刻意去制造,才让爱情多了那么多华而不实的外衣。真爱到底是什么?爱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复杂,一生一世爱着一个人,携手白头到老,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就是爱的真谛,这就是真爱的本质,这就是爱的最高境界。就这么简单。
  可这么简单的爱情,现实生活中有几人做到了?当女人在问“要经历几个男人才算够”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如何去爱?可不可以不思考“几个男人”的问题,而去思考爱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否则当我们失去了内在本质的时候,爱就会变得迷茫。血肉之躯,有着太多的欲望,当我们一味地沉溺爱的数量的时候,我们已完全滑入错爱的陷阱,毕竟生活是平淡的,“性”满足得了一时却无法满足一世,人总是要老的,当爱情淹没在平淡的生活之中,埋藏在心底的激情,总是不觉间想寻找另一个感情出口,于是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由此也是无休止的苦恼和折腾。
  人生经不起一再的折腾,爱情亦如此,一再无休止的折腾,埋葬的不只是婚姻还有爱情,婚姻也许还能重来,当爱情耗尽,当爱情也一并埋葬,我们又剩下些什么?折腾让我们变得浮燥,折腾让我们的人生如此苍白,折腾让我们与真爱一再擦肩而过,当青春已逝,当爱情已死,当我们折腾够了,我们也就寿终正寝,怕就怕无法含笑九泉,到阎王爷那里都无法交待,来世哪有面目重新做人。
  女人也许难免会多经历几个男人,男人也许难免会多经历几个女人,经历当然让你更懂得爱,也让你更学会珍惜爱,但刻意的经历注定会让真爱折翅,要知道,找到自已真爱的人,并与其牵手一生才是爱的真性情,才是爱的硬道理。情人换来换去也就那样,懂得珍惜眼前并充分享受爱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网络作家:陌间夜。文章首发QQ:363738182。文章交流群:1237485)转载请注明作品出处!
  另注:本文已写很久,并在多处发表,如有雷同,纯属复制。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