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的传说
杨梅在古时称木九子,又名圣僧梅、朱红、树梅等。《本草纲目》称: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树姿优美,四季常绿,为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少有雌雄同株、同枝或同穗。杨梅雄花穗为复柔荑花序,雌花穗为总状花序。民间由于缺乏对杨梅开花的科学认识,故有民谣“杨梅开花无人见,石榴结籽在里面”之说,更有甚者曰:杨梅开花(农历)三十夜,俗人不可见,见者必遭眼瞎之报应。其实杨梅开花同样遵循其它果树开花规律,只是因一般园地杨梅雄树稀有,而雌树花小且无芳香,故不易被人发觉而已。在宁波。杨梅雌花一般于3月底开花,有两柱犹如小女孩的羊角辫子,初时呈白色,后呈鲜红色,花谢时则呈紫红色。
杨梅的传说,因为有范蠡和西施,使得这小小果子也变得旖旎起来。相传二千多年前,江南各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决定隐居山野,永不为政。在勾践一次大摆庆功筵席上,范蠡带着西施悄悄离开了都城。他们遇河拾桥,逢山觅路,不久来到会稽山中。范蠡觉得此地虽然渺无人烟,但山上有果木,山下有清泉,是个安身的好地方。于是他们就伐木为梁,割茅为瓦,住了下来。初到山野,他俩来不及开垦种植,只得上山采摘野果充饥。由于当时正值夏至,山上虽有满山野果伸手可得,可惜这些野果酸得掉牙,涩得麻舌。西施吃得皱眉捧心,苦不堪言,而范蠡则心痛如焚。可怜这位满腹经纶名闻天下的大夫,有计谋可退敌,却苦苦思索也无法改变野果酸涩之味。无奈之下,他发疯似的摇着一棵棵果树,直摇得满手是血。这时西施闻声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红的鲜血往下滴,心疼得失声痛哭,泪珠滴在被鲜血染红的果实上。可能是范蠡的虔诚感动了上苍,这时,染血的野果一下子变得水灵灵了。当西施把它放进嘴里时,已是香甜可口。于是,他们把吃剩的残核种在地里,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变成了现在的杨梅。
另一种传说,则更久远。早在远古时代,河姆渡人就已在这块肥沃的故土上狩猎、劳作、繁衍生息。而居住在东南方的一个叫娑陀的异族非常嫉妒河姆渡人,时不时来偷盗河姆渡人的稻谷和猎物,最终都被河姆渡先人赶了回去。但娑陀族人想想不甘心,想出了一条毒计。
第二年春天,在河姆渡一带的山坡地上,长出一种小树苗。若干年后,树上长出一种青青的、圆圆的、有刺粒状的小圆果。到了春夏相交的五月天,果实渐渐由青而变成了红色,垂挂在绿色的树枝上。但是谁也不敢尝果。这时有一个叫杨、一个叫梅的两个小女孩,相约来到果树下,看到这红里透晶莹的果子实在太馋了。杨伸手要摘果子吃,被梅拦住说:“姐,这种果子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连名字都叫不上,当心有毒。”杨对梅说:“就是因为没人尝过,我想先尝尝,如能吃,这不就又新增了一种果子了吗?”梅听了,觉得有道理,说:“要吃我与你一起吃,有危险也应有我的一份。”于是两人就背着大人,偷偷地摘下果子吃了起来。不吃不打紧,这一吃,就发现了这种果子非常好吃,又甜、又爽口、水汁又多,是以前所吃过的果品中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没有发现有异样的感觉。第二天,两人又来摘了一大堆果子拿回家中,告诉家人这种果子可以吃,而且非常好吃,并当众吃给大家看。这一下就在河姆渡人中间传开了,大家都纷纷上山去摘这种果子吃。为了赞誉杨和梅这两个小女孩的勇敢,河姆渡人就把这种果子叫作杨梅。
这种被河姆渡人叫做杨梅的果子,正是娑陀人派人来播种下的。它在娑陀地域内是一种非常毒的毒果。那么,为什么到了河姆渡人居住的地方而成了一种人见人爱、香甜可口的果中佳品了呢?原来,杨梅到这里后,它的成熟期正好是春夏交季的五月,山间有种称之为“毛草”的植物正是吐穗扬花的时候,白色轻盈的花絮,随风飘到杨梅果上,解除了杨梅果中的毒素。
杨梅还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着联系。当年,大禹采用疏通河道,开凿沟渠,把洪水宣泄入海的方法治水。他跋山涉水,考察山川形势,带领人们疏通了“九河”将洪水引入了大海,终于消除了水患。传说大禹治水到会稽时,当地人们曾用杨梅烧酒赠于大禹等人,因治水开凿沟渠大多在雨天,人们常因雨淋而生病,影响疏导河流,因为饮用杨梅烧酒后人们就减少了疾病,当地人被冷雨淋后就有吃杨梅酒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