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盆景的润目护眼作用 – 女娲资源

菖蒲盆景的润目护眼作用

 

  当今,很多人每天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年轻人更是喜欢不停玩手机,眼部过度疲劳引发的“干眼症”现象便很普遍。古代文人伏案读书作文,同样有损耗目力之弊,针对这一情况,传统生活中发明了一个很轻巧的对策,那就是在书斋中陈设“蒲石盆”,利用菖蒲叶上的凝露来润泽双目。
  古人相信,每天清晨,用柏树叶或者菖蒲叶上夜间凝结的露水擦洗双眼,能够保持眼部的健康,让目力明亮,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即言:“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然而柏树上的夜露可不那么容易采集。相较之下,菖蒲可以栽种在小盆里,养护在书斋中,因此,以人工养护的菖蒲上的夜露作为晨起后的“护眼液”,便在士大夫当中形成了风气。
  菖蒲成为书房内的雅设,是始于宋代。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栽培时无需泥土。这种干净的状态不仅雅观,而且特别适合摆放在室内,尤其适合满是书卷、文房、雅器的书斋。在盆里摆几块石头,盛满水,向石上洒些冷米汤,再抛些菖蒲籽,然后把盆子置于阴湿之处,石上就生出条条细叶——石菖蒲的易于培植,也是其在室内盆栽花草中占得头位的重要原因。
  对于士大夫文人来说,菖蒲不沾污泥,仅仅凭借净石与清水生存,显得有一种象征意义,仿佛是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镜影。另外,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风气兴起的时期,菖蒲必须依靠石头生长,这恰恰与当时文人的爱石之风相符合,因此,点缀石头、生满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宋代文人书房中流行的细节。陆游曾如此描述隐居生活的悠闲平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夏初湖村杂题》)诗人亲自为蒲石盆更换新汲的泉水,然后烹茶品茗,并自嘲说,这真是典型“闲人”才会享受的“闲趣”。
  其实,从陆游的诗中恰恰可以看出,传统书房中的各种设计总是能够兼及多种功能,比如一向提倡文人在侍养花木、为盆景换水、焚香、煎茶、磨墨等细节上亲力亲为,其实是鼓励文人伏案过程中不时穿插不太消耗体力的劳作,以活动筋骨,放松心神,缓解目力,锻炼手脚的灵活性,是非常有益的养生安排。这些亲手进行的日常操持都需要人付出勤谨与耐心,因此,也被认为能够怡养性情。
  蒲石盆流行起来之后,人们很快发现,菖蒲叶总是在夜间凝结空中的水汽,形成晶莹的露珠,宋代僧人惠明的一首《咏菖蒲》便感叹:“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中医又认为菖蒲叶上的露水具有明目的功能,到明代,以菖蒲露擦拭双目来“润眼”(《遵生八笺》)便成了文人普遍采纳的保养项目之一。
  于是,一位江南士大夫的一日清雅是这样开始的:醒来之后,先盘坐床上,进行一番吐纳导引的保健活动,然后在仆人的服侍之下刷牙漱口、洗面、篦发。再接下来,踱到书房之中,用手指从精心护养的几盆菖蒲的细叶上捋下点点露水,点到眼皮上,然后闭目轻揉眼皮上下,完成保健中“洗眼”的程序。
  也许,今天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古人的经验,把菖蒲盆设在电脑之旁,用叶面上的清露轻拭眼皮,看看是否真的具“润目”之效。另外,在明代,人们还发现,菖蒲叶能够吸收灯烛的油烟。长夜漫漫,三五盆翠蒲亭亭在书案畔的长几上,悄悄收聚书灯散发的油烟,为醉心诗书的文人创造出洁净的环境。由此看来,今日的雅人焚香、以蜡烛煮花草茶、点香烛的时候,也不妨陈设几盆菖蒲在周围,让翠清蒲叶来聚附烟尘。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