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上海1933(追忆) – 女娲资源

再别上海1933(追忆)

  暗自妖娆的夜上海沉醉在上世纪遗留下来的复古盛宴中
  交际花穿着旗袍婀娜过的小巷只留下斑驳和拖长的剪影
  浓妆艳抹的夜生活在醉生梦死后蹉跎了青春残存的酒气
  爵士乐回响过人声尽然还在现实中飘渺出咖啡那样醇厚
  是梦?还是根本就无法过去而禁锢的时空在召唤
  谁会在轮回后还介意自己的过去
  存在过就是为了被遗忘
  追忆:
  上海,存在于上世纪的东方传奇,曾经和美国的百老汇,法国的红磨坊并存为三大爵士都会,在岁月洗礼下虽然道貌岸然,即使这样,无人能改变的是当年华盛的气质。
  走在外滩,黄浦江对岸的霓虹跳跃,活力蔓生,此岸的建筑沿袭复古的精髓仍毫无衰败输赢可分。
  对于我来说,上海还是处于那个年代。
  1933年,百乐门大舞厅正式开业,它外观华丽,内部富丽堂皇,灯光优美璀璨,再加上一流的爵士乐队和红舞女,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争奇斗艳,社交应酬的首选,也因此吸引了无数的社会名流。百乐门的乐队也成为中国爵士的代名词。周旋,白光,李香兰,那个年代的回声飘渺过中国曲折的历史,至今铭记在热爱奢华生活的上海小资的留声机中。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位叫陈曼丽的舞女,因拒绝为曰本人伴舞,被曰本派人抢杀在舞厅内。舞女的气节震撼,一致中国的爵士中无论是歌唱还是伴奏都带有那时代忧国忧民的基调。周旋的《夜上海》即使再渲染奢靡的夜生活,但还是有幽怨的感觉。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在张曼玉绚烂的20套旗袍中叙说了一个他的风格的故事。
  影片常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画面陷入黑暗之中,被夜色、周慕云的黑西装、阴暗的墙面、人物的模糊背影……占据着,最亮点莫过于张曼玉的旗袍。
  镜头内通常只有一个光源照亮一小块地方,人物就在这小块的亮处活动,走进或走出黑暗靓丽的旗袍被这一点光从黑暗中凸现出来,浓烈色彩就更加鲜明而夺目。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画面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性格。旗袍为黯淡的画面增添了一抹绚烂,而大块的阴暗色面却把这绚烂层层包围,挤压进画面的一角。亮与暗的强烈对比是人物与环境,欲望与道德,内心的热情与现实的绝望的激烈对抗。
  当张曼玉与孙太太多年之后重逢时,窗外第一次洒进阳光,这种压抑与对抗仿佛已经消失,然而张曼玉站在窗前,脸上的泪水暴露内心的秘密,一切还在继续,欲望的妥协并不代表它的消失。
  优雅的旗袍泄露了欲望的心事,然而遭遇到的却是保守的60年代。这一身旗袍最终将在夜幕下褪色,如同那逝去的花样年华。
  我只能说,这部电影很上海,虽然主角缺少了地方色彩,但是被拉长的婀娜背影,回荡在破旧斑驳胡同中的下摆,交响乐式的主题音乐挥之不去。
  旗袍体现了东方的曲线,在岁月的改变下将下摆越开越上,含蓄的性感是西方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我的祖母曾经是个身材娇小的上海女子,在泛黄的旧照片上,依稀残存青春的轮廓,还有桃花下旗袍的招展。她总是和我说自己与祖父的相遇。
  那天她穿着粉红色的旗袍在路上走着,祖父骑着自行车回头看她的背影,却撞到了电线杆上。
  祖父是个黑龙江人,他们的故事不仅坎坷,更是壮烈。因此祖母一直留着那件旗袍,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因为危险而放弃过它。旗袍是一种见证。
  你和他吃了那么多苦,不恨他吗?
  不,当然不。有下辈子的话,我还嫁给他。
  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决定好的就无法说后悔。而在轮回中又一次次地加深着彼此的缘分。这辈子因爱而欠缺的,下辈子更加因以爱来返还。命运轮回的同时,爱也是。。。。。。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