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 – 女娲资源

嵖岈山

  嵖岈山游记
  5月8日,是刚刚立夏的第二天,气温渐渐升高。
  这天早上,我们五点出发,驱车前往400里外的嵖岈山去旅游。嵖岈山位于河南省遂平县,是伏牛山的东部余脉,海拔700多米,因此,我给孩子们穿上了短衫、短裤,以免上下山时,汗流浃背,长衣裹身。
  同行的人,有我父、我母、我儿、我女及我妹一家四口人,小不点儿于明慧还不到二周半,一路上咿咿呀呀的叫个不停;我和于硕、小晴、马驰骋坐在后排,一边背诵岳飞的《满江红》,一边欣赏窗外田野里的景色。车过临泉、平舆、汝南、驻马店等市,北行至遂平,复又向西20公里,即抵达嵖岈山风景区。
  临近嵖岈山时,眼尖的驰骋就忽然发现了烟雾笼罩下隐隐的远山了,同行的人跟着他的手指都一阵欢呼,湛蓝的天空下,几座山的轮廓越来越近了。下了车,我们就吃了一惊,出门时家里还很显闷热的天,到这里怎么风却颇有凉意呢,太阳直晒却不显得热。我本以为这个景点离家不远,费用又不贵,该不会是什么名山大川的,谁知我却是小瞧了它。抬头一看,山顶上巨石突兀、怪峰高耸,不由得一声惊叹:“孩儿们,前面好一座恶山啊,说不定又藏着什么妖怪呢!”
  我们在山前吃饱喝足,仅带了一些矿泉水,怀抱了小不点儿,扛了婴儿车,整装进山。买了票,即在南山门外赶上了一场“孙悟空大战猪八戒”的精彩表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过后,师父唐僧带着沙和尚过来收服八戒,师徒四人的山前表演,使众游客兴致大增,一下子融入了电视剧《西游记》的梦幻场景。
  嵖岈山是国家5A级风景区,建有国家地质公园,电视剧《西游记》、《长征》、《乾隆》等在此取景拍摄,1958年毛泽东主席曾来此视察查岈山人民公社。进门后,我们先参观了地质博物馆和西游记砖雕,青灰色的砖雕,按西游记的不同场景分别陈列展览,所雕的各路神仙妖怪,各具姿态,栩栩如生,令人耳目一新。
  山脚处有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古铜色巨大雕像。右侧则有五架古朴的巨型水车,车下流水潺潺、清可见底。
  我们沿着由各种形状的石块铺成的山路蜿蜒上山,路跟着转弯渐渐上行。行约十五分钟,路的左侧有一泓水潭,水面碧绿、微波粼粼。一回首则见路的右侧水面却低得多,落差约有三、四十米高,路下有一长方形孔道,是供左侧湖水渐满时向外漫溢,恰逢水位偏低,否则的话,就能观赏到湖水漫溢形成的天然瀑布。我带两小儿在水边洗手,见水中倒映着上面的恶山巨石,心中不禁一阵悚然。
  再向上行,路侧一亭,题有“吴公亭”三字,导游用手指着对面山峰上的两块巨石,说那叫“双猴望月”,是由两块壮如猴头的巨石并肩形成,奇怪的是,当人们行至半山腰时再看它,就又是“一猴望月”了,行到山后时,却又是“——-”了,因此这叫做“一峰观三景。相传明初小说家吴承恩,青年时常来此处游览,日观石猴,苦思冥想,得到了灵感的启示,创作出了“石猴出世”及构思了孙悟空和众妖魔鬼怪等一些颇具特色的幻想形象。后人在此处修建了“吴公亭”,以纪念吴承恩这个横空出世的伟大作家。我和两小儿也试探着坐上去,仰观群峰,任凭遐思驰骋。
  复向上行,有一洞,上题“黑风洞”,须交30元方可下洞,站在洞口旁边,即感到身边冷风飕飕,阴气森森,只见洞里面黑魆魆一片,茫无所见。工作人员讲洞身曲幽,洞长300余米,《西游记》里的“黑风洞”也正源于此处。我们感到洞内阴黑不安全,也就只令两小儿在洞门外看看,遂走。
  行至半山腰,即有《西游记》园,塑有各种张牙舞爪的魔怪、穿红戴绿的女妖、和昂首盘旋的蛇精。再走,山势更陡,同行的人早都汗流浃背,气喘嘘嘘了,何况我们老的老将、小的小将,我俩虽逢壮年,却是一人怀抱婴儿,一人扛着婴车,早已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了。
  穿过一段峡谷,只见一巨大石壁,一颗苍劲的老树从壁中横空出世,它从石壁的狭小的一点缝隙中长出来,主杆却已有碗口样粗细、两米多长。导游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考证此树树龄已有六百多年,长于石缝,缝中无土,它却可以分泌一种酸性物质,使根扎于石内,从石中吸取营养,生长至今,真乃世间罕见!
  山势更陡,用石块铺成的石阶很少了,多数的石阶,都是在原山石上,趁着山势凿出一个石窠或石坎,当作台阶的。台阶之间的高度,也高低不等了,变得深一脚浅一脚的。游人躬着腰,还要用一只手抓着一边的铁链或护栏才能上去。行过一段之后,又遇一洞,曰“女妖洞”,导游介绍说女客们通过此洞,出洞就会变得年轻,要变成迷人的小妖精了,于是一些女客,兴致大增,跃跃欲试。
  嵖岈山的石头怪怪的,尤其峰顶上像“猴子望月”之类各具形态的石头,我见了许多。出了“女妖洞”,我们在一处石阶上驻足,导游指着对面山头上一高一矮的两座山峰说,这叫“战争与和平”。我们不解。他说,那高的一个石块,上面尖尖的,下面宽宽的,正像拿破仑戴过的帽子形状,拿破仑是名震欧洲的“战争狂人”,因而此峰象征“战争”;它的右前方一峰是一块大石,上面一块小石,正像一只静栖高处的鸽子,凸着胸脯,神态安详,鸽子象征“和平”。二者相邻,甚是有趣,鸽子飞来就”和平”共处;拿破仑戴上帽子就“战争”爆发,所以,此峰就美其名曰“战争与和平”。
  攀山时,因是旋山势而上,所以每至山坳时,阳光照射,无风而闷热,转过山角,则是凉风飕飕,空气怡人。我们到得一处山势略平的地方小憩,妹妹拿出奶瓶,给孩子喂奶。我们趁机打量嵖岈山的山石。我妈讲了一个笑话,她说,听刚才一个游客说,这山上的石头好做得很呢,都是用些碎石子和进沙子、水泥里加水搅拌,凝固出来就做成了。我们都哈哈大笑。说这样满山的巨石谁肯去做呢?谁又能有力量把它们送上山顶呢?只有大自然才有这样的鬼斧神工。
  这样的说法虽然可笑,但眼望着这样巨石的质地,确象如此精妙的加工。因此,我感到嵖岈山的石头很怪。怪的就是它的既大又小,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大的,特别是峰顶堆叠的巨石,更是仿佛向世间夸耀和展示它的巨大高耸,但无论是大块还是小块,每一块石头又都是由无数的小石籽儿构成的。比现代社会用粉石机粉碎的还要细密均匀,粘连它们的正是这些像“水泥”一样的冷却岩浆。我想吴承恩写孙猴子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就能变成无数的小猴子,是不是也是这些大中有小的石块给予的启示呢?
  我登过雨花石遍布的南京钟山;去过有光滑石块、石坂密布的北京燕山;游过山东的云门山、徐州的云龙山;也观赏过灵壁县那玲珑剔透的珊瑚石,但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如混凝土似的质地的山石。我又笑着补充了一个笑话,我说:“谁若要是背上痒了,在这山石上蹭蹭痒,倒是去痒得很呢!”众人都笑。
  山上石头的排列摆布,整体呈软质流泻状,石与石呈堆叠之势。我推测最初形成此山的原因,可能就是地下岩浆的喷涌、冷却、干裂、动荡、滑滚、风化的结果,但是其他地区以石块石板为特色的山石,则可能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隆起、动荡而形成的。这时我似乎恍然大悟,才明白之所以这里能建有国家地质公园,正是因为这里的地质特色是别具一格的。
  嵖岈山,是真正的山。除了山峰的伟岸,怪石的突兀,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山上的树。山上多石而少土,因而触目皆是石头,因少土,树木很少,山上的绿色覆盖物也就少,所以山上缺少秀气,而险峰巨石却恰恰得以展示和炫耀,更显此山的雄壮与霸道。但山上还是有树的,因山的伟岸,树也就更显顽强。在每个山凹或石缝里,每有一点土,下雨时能存一点水的地方,就会有一颗甚至几颗树,顽强地吐绿抛翠,更有两颗树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其一即是前文所说的树龄逾六百余年的“横空出世”树,其二即是缝里藏身,容身于石的“回望苍天”树。
  山树的品种多以野槐、野桑、野樗为主,树虽古却并不粗大,大概因为山上缺少水土,营养贫瘠之故。树虽阔叶,叶也不甚大,稍大一点的大概是一种叫做白玉兰的树。树生而顽强,也顽强地结果。小憩之时,常有游人攀爬石上、拉枝摘果,果是野桑葚,却并不像我故乡里的桑葚那么肥大汁浓、墨黑而甜美。野桑葚形状略微细长,生一些的是青青的、硬硬的;熟一些的是软软的、黑色中泛着点紫红。我虽爬到高处折了几枝,却尽都是生的,家人们俱说不好吃,我也有些败兴。但我女儿却从巨石下面的缝隙里捡到了熟透而落在地上的野果,拿给我吃,我轻轻咬了一口,确是有一些甜甜的桑葚的鲜美,多亏了女儿的细心。
  我们以为快到峰顶了。而这时走来一位山民,要求为我们抱孩子上山。先前在山下时就有人说为我们抱婴儿,跟着我们上下山,收费60元。这时,我们好容易将到峰顶了,肯定更用不着了。不料那人说,你们抱不上去,很危险的,向上还有500米直上直下的山路,比走过的更危险呢。我们被他的话吓了一跳,但这话反而更刺激了我们的要强,我说,我们就慢慢地抱吧。我对两小儿说:“人就要随时能接受更为艰苦的挑战。”
  妹妹也说当然不能让别人抱的。是的,我们抱着有危险,他抱了也会有同样的危险。只不过行山路比我们在行一些,但我们抱着,是危险在我们自己手中掌控,自己可以控制,必要时可以不顾自己;但危险时依靠别人,肯定是更靠不住的,平安时还好,关键的时候他肯定只顾自己。他哪会为了60元钱就去奋不顾身呢?
  之后,果然就迎来了一段更险的山路。我争着要抱孩子,我认为我有足够的体力和细心谨慎,能带孩子成功上山。这时,上山的阶梯变得近乎直叠了,且只能容一人躬身攀行,梯间的距离,也更是因石势而忽高忽低了。爬山的队伍蠕动得也更慢了,其中如有一人停下喘气,后面的人就只有站在原阶梯上停止,无处可依可靠。人们都是猫着腰,手足并用,攀援而上。而我却是右手怀抱婴儿,左手拽着旁边的铁链,眼望着脚下凿石而成的阶梯,每一步都踩得紧、踩得踏实,才挪开另一只脚。每一步,手都不敢离开铁链,还要护到孩子的头不要磕着石壁。但其间却有一幕,前面的人略微一迟,他刚刚抬起的后脚跟,差点踢着我怀中婴儿的脸,我便不敢跟得太紧了。
  快到峰顶时,登山就更困难了,体力早已疲惫了,山路更崎岖狭窄了,石级更陡更高了,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裤子裹在腿上,膝盖更伸展不开了。不仅需要注意自己,而且还要吆前喝后,要老人们小心缓慢,要儿子们注意安全、脚踩踏实,偏偏两个小鬼头生性活泼,蹿高蹦低,让人很是操心。口更渴了,带着的水却又不敢多喝,担心会在最要紧的时候没有水喝,而孩子们会越发叫渴连天的。水不敢喝,提在手里,又是累赘。我曾经患过关节炎,膝关节不很灵便,记得有一步就是膝盖突然一下剧疼,来了一个趔趄,所幸手里抓着铁链,尚保平安。
  在通过了最艰难的攀爬之后,又通过了一段斜立着的巨石之下的孔道,人们鱼贯而出,终于到达了峰顶。峰顶是一处约有两间房大小的平坦之地,北部有峰尖,顶面朝南,三面都有护拦。平台上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确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的。
  向西看,是一带群山,中间有点点翠翠,山下是远处的楼房和山民的住户;南面是阳光照耀下的群峰,在云烟笼罩之中,甚是俊美;但我最喜爱的是东面的一些山峰,导游指着说有一处是五指峰,象一个手掌上的五根手指,每颗巨石又都是指关节上相隔开的一处指肚,丰满圆润又形象逼真。
  不仅仅五指峰,我看见那许多近处远处的山峰,都象是伸向天空的脚趾头、手指头,我不禁回头喊:“孩儿们快来看呐,这里伸向蓝天的不知道都是哪路大仙的手指头和脚丫子呢!”
  向北一望,正是嵖岈山的主峰。主峰是两座峰柱,它们之间夹着一颗巨大的卵石。我很纳闷,这两座山峰已是至高点,它是山尖,已不可能再有巨石落在它们身上,周围是山谷,世人自然无法靠近,而这块巨大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又为什么能掉在两个山尖之间,却又正好被山尖夹住呢?导游没有介绍,我就给这座山峰先命名为“飞来宝珠”了。
  峰顶上人群涌动,正利用各种角度,你来我往地照像留念,一拨一拨地来,又一拨一拨地走,我们为了赶时间,就跟着人群寻找下山之路。说是下山,其实是上了又下,下了又上,辗转过了几处山峰,而真正的下山却是从“一线天”开始的。
  一个狭窄的道口,旁边雕着“一线天”三个大字。顺着石道斜转下行,越来越窄,右侧的巨石,倾斜着覆盖了道路,两石之间约只有二、三十公分宽窄,游人均须侧身屈腿、眼望两石之间的一线天空才能通行,而且胖子是过不了的。我虽体不甚胖,但怀抱婴儿,也是过不了的,两个“小先峰”儿子和外甥,又指给我另一条道路,那就是须再翻过一座山峰,下去后可与一线天的出口处汇合。当我翻山绕道而过的时候,他们尚在“一线天”内屈身蠕动呢?
  在两座山峰的略凹处,有一处凉棚,下面向游人卖东西,有香烟、冰棒、黄瓜、烤肠、工艺品之类,黄瓜2元一根、西瓜50元一个,价格虽然高了些,但是把这些东西弄上山顶,也是颇费周折的,因而游人也乐于买购。我们要了一些黄瓜、烤肠,坐在他们凉棚下的小凳上,一边悠闲地吃着喝着,一边欣赏着远山层峦叠翠的景色,也是十分的惬意和满足,孩子们吃喝得很有兴致。
  出了一线天,是山的北侧,视野豁然开阔,游人们似乎从压抑一下子又变得清亮,人们不由得放声高喊:“啊——,-啊——”洪声不绝,都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又用手半握成喇叭形,以把声波送向远方,山上的人和山下的人呼喊声互相应和、此起彼伏,呼喊声的回音在群山之间荡来荡去,余音袅袅不绝、蔚为壮观。
  我怀中的婴儿,却也学会了呼喊,在我抱她下山时,一路上兴致勃勃,学着大人的样子,“啊——,啊——”地呼个不绝。每有游人从身旁看见,便向她投来赞许的眼光,笑她、逗她,我也因此很感得意。一路上抱着她上下山,虽然劳累,虽然她不懂事,平添了不少麻烦,但也给我们的行程增添了不少的声色和乐趣。
  此行还有一处别致的快乐是“歪头大仙”。嵖岈山前,有嵖岈大仙,塑像清秀挺拔、漂逸俊美,而“歪头大仙”却是我调皮的儿子。他昨晚因被旅游的兴致提足了精神,睡不着觉,蜷在床头看书,及至睡着了,因窝着脖子睡觉,早上起来便睡得“落枕”了,脖子左后侧的大筋酸痛。初上山时还不甚,及到后来疲累了反而更厉害了,头一直向右歪着,梗着脖子,不敢直头,也不敢回望。我们看他歪着头,样子很令人发笑,因而拍出的照片也多是歪着头的,要他直,他也直不起来,我说那好,歪就歪吧,就照个“歪头大仙”吧!他一听倒还乐意。
  “落枕”的味道我是知道的,只能僵着脖子,不能乱动,一动则痛,但他倒是会享受,每当我们小憩时,他便找一处山石靠下,伸着脖子,一手指着疼处,说:“爸,爸,来捏捏。”或“爸,来——”我就伸手上去,一边捏一边说:“你小子倒难伺候,反要老子给你按摩。”女儿倒是怪他景白,常趁他不注意时,双手抱着他的头,猛地反向一扳,虽然一时剧痛,但据说有能一下就扳好了的。可惜我揉了一路、她扳了一路却并没如意。每当我们回看照片时,就都笑他是“歪头大仙”。想到去年我们游徐州楚王公园时,外甥于硕拉肚子,每遇厕所,必去出恭,我就戏称他是“逢厕必去,去则必恭”。今年,这个小子又“歪头大仙”,“逢憩必捏、捏则必歪”,真是一对小淘气。
  在下山之路的半山腰处,在几块巨石的下面,竟有一股涓涓的流水悄悄流动,在石缝的阴暗处,竟有无数的小蝌蚪,在一个浅水槽中自由游弋!真是有水就有生命,倒不在乎山有多高。
  山腰上有一棵碗口粗的树,分杈处较低,我们歇息之时,就耸动两个小子爬树,他们手脚并用,倒也生龙活虎,在我托着屁股的情况下也爬上了两层树杈。我们又慨叹,如今的男孩子连我们过去在农村时的女孩子也比不上了,我们那小的时候爬起树来确是“蹭、蹭”的。
  通往北山,在半山腰里有滑翔的缆车,有晃动的栈桥,可是我们仍然坚持徒步下山,一则为了亲近大自然,真切地体会上山下山的滋味,同时也担心高空的缆车和晃动的链桥,它们巨大的刺激,我们老的小的,会极不适应。
  仅逛一个南山就累够了,因此,北山我们也就再没上去,仅仅南山诸峰就让我们领略了嵖岈山的雄姿、伟岸,和它的怪石、奇树,还有旅行其中的无限快乐、舒畅和疲惫。
  我们自东山门而出,出门处有嵖岈大仙汉白玉雕像,门外有毛主度视察过的嵖岈山人民公社纪念馆,还有毛主席像章博物馆。
  我曾在来时路上琢磨,这个山为什么以这样两个字来命名呢,我想会不会是因为,此山嵖垃坎坷,尖峰似犬牙,坎坷难行,不好通过呢?一天酣畅的游览过后,回望着直插高空的叠叠巨石,才感到确是如此的,命名它为“嵖岈山”,是并不过分的。
  (马林)2011-5-13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