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头请你唱首歌 – 女娲资源

故乡的石头请你唱首歌

  离开故乡的日子久了,在无意间都会想起在故乡儿时的记忆,想起同小伙伴们到牢山山里砍柴.挖山药.采山野菜那美好的时光!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到牢山山寨上玩滚石头!石头在小伙伴手里反反复复变着花样.有时把石头望山下滚.石头呼呼生风伴着小伙伴们的欢笑声—好像那是一首动听的歌!我爱牢山的一草一树,喜欢那里的小花小溪!可我更喜欢牢山上的石头—-他有的像人在静静的思考.有的像马儿飞奔……有时他像一位孤独的思想家!于是我在想,故乡牢山的石头他现在孤独吗?他更像一位智者—–有时候我喜欢他那孤独而坚强独立的一面!我们生活在这世界的人们何尚没有同感啦?孤独是一个人通往心灵的唯一途径,是发现自我的唯一方法。“古来圣贤皆寂寞”。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既是此意。我们每个人,想来都尝试过孤独的滋味,或多或少。在世人看来,孤独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人是群居动物,惟有同类的认可,才会幸福,孤独的人生将是可怕的。然而,只有真正的孤独者,才是真理最执着的信徒,才会具有发自内心的大智慧而到达幸福的顶峰。只有他们,才能写出最优美深迥的文字,闪烁出最耀眼的思想火花。
  孤独是狂狷者的孤独,其代表为屈原和魏晋的狂士。他们最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然而,正因为不能“兼济天下”只能退而求其“独善其身”。所以,这种孤独是被动的,更深层次上是一种姿态,一种自我保护。又因其悲剧性而具有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如屈原,“信而受谗,忠而见放”。他只能选择孤独。正因“世溷浊而莫吾知兮”,所以只能“吾方高弛而不顾”。正因“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所以只能“鸾鸟凤凰,日以远兮”。可以说,这种孤独的境遇,是屈原不愿意看到的。他一心所想的是报楚国,清君侧。虽“阽余生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促成了中国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正如歌德所说:当人因孤独和痛苦而沉默时,神便赐予他表达的力量。《离骚》就是这种孤独与痛苦的大喷发。离,别也,骚,愁也。其才人不遇,古今同慨。阅其辞,会其意,遥想当年屈原飘然一人,孤独愤纡,直使人涕泪长流,叹息而不能自已!试想如果屈原没有这种“哀南夷之莫吾知兮”的孤独感,又怎么能写出这些惊采绝艳,奇文蔚起的文字?至多是比干,魏征,包拯之流。中国的文学史不免要失色不少。
  还有一种孤独,是平常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是一种完全主动的孤独,也就是自找的。唯有屈指可数的少数哲人才能拥有。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顶点。他们努力争取着没有痛苦和烦恼的绝对自由。就像平常人渴望感官的快乐一样渴求平静淡泊的生活,只求没人来打扰他的独自沉思。一个人的内在越多,求助于外界的越少,直至一无所求。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孤独是他的必然选择。老子在写下五百余字的《道德经》后,飘然出关,不知所终。他对于人生的真谛已经了然于心,再没有人可以给予他什么了,他还留在人群中做什么?可以说,智慧和知识越丰富,越是会孤独而不合群。这样的智者,他的内心何等的广大,即使一人身处荒漠中,也不会有丝毫寂寞,世上发生的一切,对于他们都是鸡虫之争,不值一哂。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庄子还是要批评他借助了外物的风。其实就说明了,人幸福的源泉,不再外界而在于自身。亚里士多德早已揭露了这一真理:幸福就是自足。常人所谓的幸福,无非是对外在名利的占有和感官的享乐。但其本质是不确定不稳定的。一旦失去这些外在条件,必然落得一个可悲的境地。而来自内心的幸福,是任何人无法夺走的,才是永恒的。为了这种幸福,就必要充分的深刻思考和知识积累来达到,而不为世俗的喜好所束缚。这样的一个人,又怎能不表达出他对孤独的强烈渴求呢?佛陀在菩提树下独自坐禅了九年,才最终大彻大悟。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和大众一样牺牲自己来屈就低下的乐趣和浅薄的快乐呢?拥有这种孤独的人,是最终的幸福者,是人生终极目标的先行者。就如尼采所自称的“世纪的早生儿”。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愚人更是从来就没想过。这是智者的孤独,是终极性的。言人即物.我爱故乡的牢山石,请把你的孤独溶进浩瀚的历史长河!——-故乡的石头请你唱首悠悠的歌,伴唱到永久永久。。。。。。(代启权文)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