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辈子的事。
昨天有位朋友在圈里贴出一张照片,名为《拂晓之美》。照片里一本翻开的《形而上学》,一杯咖啡,一个行李箱。朋友是个顾家的人,必然不是一人去旅行,想必是为了事业又在黎明出发。在候车的空隙,一杯咖啡一本书,闲然自得。
我曾在《十点读书》里面读到这么一句:“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的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不再害怕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阅读的人。”
年少时,我颇爱阅读。常常在新书发下来的当晚便将语文书读完。最早的课外书是在小学四年级时父亲破天荒花钱为我从城里带回来一本全新的《格林童话全集》。说破天荒,一是因为家境并不富裕,爸妈供我们读书外,很少有闲钱去购买课外的书籍。二是在当时的村里,少有父母会为孩子花钱买书。我如获珍宝,找来报纸精心地将封面包的整整齐齐。翻阅之前必先将手洗净。带到学校里,不敢声张但又心思雀跃,怕被同学看到抢去又期盼他们羡慕。在我偷偷摸摸地阅读时,被同桌发现还招来一堆同学,个个争着要翻看。我骄傲又生气地捂着书,命令他们一个个去把手洗干净。洗干净了还不准他们翻开,怕他们翻坏了。于是一群人围在我身边,我轻轻地翻页,高声地读给他们听,大家一时鸦雀无声,一时又欢呼雀跃,皆因书里情节所动。
在物质贫瘠的少年时代,书籍总是奢侈之物。小学没有图书馆,中学是有,但只对教师开放。我家有户亲戚住在10公里以外的镇上,在邮局上班,是村里少有的公家人。每到节假日,我便央求父亲将我送到他们家,只因晓得邮局的报刊室里满是故事大王,故事会。父亲思忖半天,把手里半截的烟一扔,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似的,搬出自行车,前面坐着我,后面托着鱼肉米面,骑行大半个钟头,到达亲戚家。见到亲戚,羞怯地说这孩子非要上你家来。亲戚家的女主人见了我并不大喜欢,但看到一堆鱼肉米面倒也笑开了。父亲抽过一根烟,便站起身,摸摸我的头,说三天后来接我。我欢呼雀跃,能满满地看三天的书了。从早到晚,我不跟随亲戚家的小孩到处游玩,只是躲在报刊室里,满心欢喜地读遍报刊室里所有的故事大王、小人书、文摘、漫画。。。。。。后来还很幸运地读到了《路遥全集》和他的《平凡的世界》。我常常忘记吃饭,忘记玩耍,如饥似渴地沉静在书的世界里。
后来上大学,可以任意进入宽敞明亮的图书管,图书丰富的不可胜数。而我却将多半的课外时间用去做家教、发广告、做推销之类的挣钱上面。回忆起那四年,竟未有印象认真读过一本书。
20,30岁的年纪,为青春,为梦想,为工作,为生活,为着各种旗号,把自己忙碌地只剩下忙字。30岁后,如果不是一切尘埃落定,那么就是我老了,又或者我要重新开始了,竟又如小时候一般期待着整日整日地读书。
一杯水,一本书,一个人,一辈子。
阅读不一定能给我好运,但能让我悄悄成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