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在上海念大学
我是个上海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
1997年9月25日,我出生在徐汇区的第六人民医院,居住在虹口区的一栋部队公寓里。两地相隔甚远,要乘坐13站3号线才可以到达目的地。
我在上海呆了18年,从1997年一直呆到2016年,不敢说我见证了上海的腾飞和发展,但是起码我能够感受到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市民的自豪,可以对黄浦江、陆家嘴侃侃而谈,可以对上下班的早晚高峰指指点点,可以告诉别人新世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同乡交流。
2016年8月,我来北京读大学了。来北京读大学是什么意思呢?最简单地解释,就是周末回不了家了。说实话,我来北京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周末的感觉,因为反正都是住宿舍,哪天不是住呢?而且学校的很多活动都放在周末,基本上也不太出学校。即使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会觉得换乘地铁太过麻烦而不了了之。
就在11月中旬的某一个周末,因为一些私事,我回了一次上海。坐了5个小时的地铁之后,我终于踏上了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没错,这么说很落俗,但是唯有这么说才最能表达我从火车上下来的感觉。湿湿的秋风,清新的空气,拥挤的人群,干净的地面……一切一切都特别熟悉。
次日,我在久违的席梦思上睡到了自然醒。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呀,我这样想着,然后打开房门走了出去。犹记那天上海艳阳高照,我穿了前一天的行头出去,把我热得够呛。家里四只猫咪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热情,尤其是我们家老大,看到我,只是看到我而已,自顾自地躺在猫窝里不想动弹。听说这家伙自从我去了北京之后,天天在我的房间门口坐着,一直想着篡位。也是,我们家每一个人每一只猫都有固定的地方睡觉,我走了,我们家老大也应该顺位移到我的床上睡觉,这样子,老二才能睡在老大的窝里,老三才能睡在老二的窝里,新来的老四才能不睡在地板上。
我从床上爬起来之后,就在等着早饭吃。蓦然回想起,好像上大学之前,我每个周末都是睡到自然醒的,很幸福地等着吃早饭,很幸福地在等待早饭的时候看电视。
没错,我特别喜欢看电视。不管是在平时,周末,乃至高三,电视电影照看不误。只是,我每次在吃完饭的时候看电视,我妈只要一看到我吃完饭了,就立马催着我去做作业了。我最多拖半个小时,就只能搁下心爱的电视,回到朝北的小房间里一个人寂寞地做着作业。
可是这一次,我妈妈一句话都没有说。吃完早饭,我依旧坐在那里看电视,而我妈也去忙她自己的事情去了。我竟然一次性看完了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我都不敢相信。原本我只要多看五分钟我妈都用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把我赶回房间,这次竟然一句话都没说,全程用一种慈爱的眼神看着我,看得我毛骨悚然。没听到我妈在我看电视的时候让我去写作业的催促声,我都有一点不习惯。
后来我转念一想,终于发现了原因——四岁之后,我就没有在家度过任何一个没有作业的周末。幼儿园的时候,有一种很恶心的摧残儿童的作业叫做公文,即便没有公文,还有一种很恶心的摧残儿童的乐器叫做钢琴。基本上,有了这两样东西,十岁之内的所有回忆就此埋葬。最可恨的就是公文,我至今都不明白其存在的意义,明明加减乘除小学都会学,为什么一定要下放到幼儿园去荼毒那些幼儿呢?幼儿园学的还不一定记得住。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公文已经做到了除法,然而小学两年级再学的时候简直像没有见过一样,但是也丝毫不影响后来的数学学习。
到了小学、初中、高中,我从不在外面上辅导班,但是每个双休日都会被作业霸占,过得很不舒坦。虽然从小到大,我的家长都是这么跟我说的:“只要你做完作业,随便你怎么玩。”后来证明,你做完了学校作业,还有类似“一课一练”“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种可怕的辅导书的存在。所以,大学之前的12年学生生活和4年幼儿园生活,基本上可以算是没有周末的。
如果那个周末我没有回家,我都不会意识到,我终于可以在家过一个没有作业的周末。没有作业,没有催促,没有不耐烦,没有无奈,只有一派祥和,忽然,我觉得我的家一下子变得特别可爱。可惜啊可惜,大学四年,我竟然享受不到了。
昨天,社团活动,将近30个人几乎包了别人一整家饭店,一边玩一边吃。许久未开荤的我一口气吃了十多个鸡翅,吃得我这一周都不想再吃鸡了。
回程的路上,跟一个同行的学长/师哥聊天。我说这家饭店很好吃,他说还可以吧。后来我想了一下,这家饭店的性价比很好,将近30个人才吃掉2000不到,这在上海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价位的话,这个味道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不过,对于我这个吃客来说(注意,是吃客,吃客!不是吃货!!),“很好吃”这一评价,除了上海广灵二路上的潮汕牛肉火锅店,我就用在这家新疆菜馆上了。唯一的解释——我真的太久没开荤了。
这时,我突发奇想——如果我的高考成绩高了一分或是低了一分,没有来北京,而是留在了上海,我会怎么样?
也许,我会走进大学城中,碰到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的朋友;
也许,我会住进一个四人间的宿舍,上床下桌;
也许,我会对上海那小巫一般的雾霾发牢骚;
也许,我会每周花上两三个小时坐轻轨地铁回家;
也许,我不会在学校洗衣服,而是每周带回家洗;
也许,我还可以经常去吃潮牛;
也许,我不会拾起弃之已久的吉他;
也许,每个周末我会碰碰那架初三时候换的钢琴;
也许,我依旧不想来北京,看不到长城,逛不了故宫,吃不到烤鸭,吐不了槽;
也许,我周末的时候会和姑姑一起去五角场,先看电影,再逛街,再看电影,再逛街;
也许,我会缠着我爹妈每周都去一次金山,没有作业的压力,跟大大外婆在一起也变得分外轻松;
也许,在上海,我便不会再说上海话了。
距离产生美,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
刚到北京,我就发现了上海诸多我曾经从未发现过的美丽。
如果当初去了法国,是不是也会对“可爱的中国”这五个字深有体会?
不过我也很感念,老天把我安排进了中国传媒大学。真的很感念!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慕田峪长城这么难爬;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天坛的白玉石道是给神走的;
如果不来北京,我无法体会姨公公和姨婆,还有叔叔婶婶来看我的时候的那种感动的心情;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我爸妈如此放心我,半年不来看我;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出了那一块一亩三分地,我的一切都要从新开始;
如果不来北京,我的朋友或许仅限于上海那个小渔村的大小;
如果不来北京,我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说上海话的欲望——虽然说得很烂,烂到我自己都无法忍受,但是我真的怕,怕哪一天我忘了,怕哪一天我一张嘴说了一句别人和我都不明白的话,怕哪一天,别人在很开心地用一种我很熟悉,很熟悉的语言聊天,而我想一个傻子一样,只能坐在一边,装作我听得懂。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我对家有这么深的眷恋;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报道的那一天,我父母将我送到寝室之后转身离去时,我会泪目;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周末除了咸鱼,还有什么别的消遣方式;
如果不来北京,我不知道我对上海的热爱如此之深。
大一开学的时候,班主任在统计迁户口的人数。我和父母也商量过,迁户口的事情。虽然学校里面的某个管迁户口的女老师觉得不迁户口的都是家里有地的,但是从内心而言,我是不想迁的。因为我没有想过在北京生活,曾经不想,现在也不想,以后……以后不好说,得分类讨论,看有没有谈恋爱。如果没谈恋爱,直接回上海;如果谈了恋爱,那就可能会晚点回上海吧,现在还不好说。
不在上海读大学,也许我会错过很多,错过我原来对大学生活的一切设想,错过我原来对在家享受没有作业的周末的憧憬,错过与曾经的同学再做同学的机会,错过去华政看实习小帅哥的机会。
那就错过吧。
或许,注定错过的,并不是什么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