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轶事追怀
一、迁居
我从三、四岁(以虚龄纪年)开始,就可能有了记忆。我现在还依稀地记得,旧居的概貌和居住的村户。旧居坐西向东,从南到北大约有七八孔土窑洞。最北面是一个羊圈,当时放养的是生产队的一群羊。往南紧挨着的是一孔被废弃的敞口破窑洞,洞口破烂不堪,上面有几个乌鸦和鸽子挖的窝穴,里面还看到有个窑洞口,地上还有土台,据说是外姓一家人遗弃的一孔套接窑洞(即大窑洞中有小窑洞)。往南后退约两米是一孔有门窗的土窑洞,也据说是外姓人家废弃的,曾经住过我大伯一家。再向南依次是我爷爷居住的一孔深约10米的大土窑洞、我二爷曾住过的一孔窑洞、我父亲当时住的一孔窑洞、南旁上方有两孔塌陷的土窑洞口、最南面地面下低一米多的院子里又有是两三孔土窑洞,住着同姓的弟兄两家。我至今还朦朦胧胧的记得去最南面的低院落时有个向下倾斜的一条狭长的土通道,供各家相互走窜,自己小时候常到此玩耍,不是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就是戏闹,经常坐在土通道上端往下院滑去。不久,这两家兄弟家建好新窑后就搬走了,只剩下爷爷和父亲两家。
1964年10月,我父亲在窑洞脑坢上面发现了一条大裂缝,判断可能大山要崩塌了,于是12月就马上问窑迁居到北侧小沟里两家同姓人家窑洞中居住。这两家一排六孔砖窑洞,隔着土墙分为两院,各三孔窑洞,都有着院门和窑洞门前约一米高,两米宽,长和三孔窑洞门面等距离的砖砌边的土门台。我爷爷暂居在最西面的一孔砖窑洞里,这是他二哥儿子家的砖窑洞,父亲暂居在同姓远族的一孔窑洞里。我当时虚龄仅7岁,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65年正月一天晚上,一阵巨响,旧窑洞大山最终塌陷。自我爷爷原来居住的窑洞始向南全部被黄土埋没,只剩下最北面外姓的一孔有门窗的土窑洞、一孔敞口破窑洞和一孔羊圈。1967年10月,父亲挖开原来爷爷居住那孔土窑的门口,重新安上了门窗又迁回旧居。爷爷也于第二年4月迁回靠北面和原来自家相邻的外姓那孔有门窗的土窑洞。我从七岁(虚龄)开始就和爷爷借居在别人家窑洞里,直到十一岁(虚龄)才重返故居,曾度过了近五年的寄人篱下、低声下气的童年生活。住着别人的屋子,自卑心理严重,常觉低人一等,言行谨慎、看人眼色行事、玩耍也有忌,不敢放肆。也许从此时开始,我就萌生了自卑心理。
1970年4月,我父亲准备修砖窑,开始雇人做土坯,后来他自己学着做。1971年打烧砖窑,第一窑砖是顾用砖瓦匠烧制的,第二窑是父亲自己首次学着烧制的。1972年4月24日开始修筑砖窑洞,5月2日竣工。一共修了4孔窑,其中最北面一孔是爷爷原来的那孔土窑接了约一米多的砖窑口。修好后,当时我父母就住在这孔窑洞里。1974年正月又在向南第二孔窑洞上安装门窗,七月我祖父搬迁新居,但老祖母已于3月17日去世(享年80岁),没有能享受居住新砖窑,只有祖父和我一块居住。后来又请木匠做了其余两孔窑的门窗,而后父母搬过去居住。1986年4月,父亲又在南面上沟渠坡上修建了五孔砖窑洞,供二儿子居住。我于1976年正月任教后到1979年10月上榆师前,先后搬住办公室6处,1981年8月又分配到乡办中学和父亲住一个办公室。1979年10月到1981年7月,在榆师上学时住宿搬迁两次,1982年正月至腊月,在西北大学进修又住过两处学生宿室。1983年4月结婚至今,调动4所学校,前后迁居12处。从小时候迄今居住过近30处地方。2005年购房后随之装修,10月国庆节入住榆林三街北面月亮湾广场“成功小区”一幢165平米的单元,才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稳定的居所。2011年单位又分来一套300平米的复式楼,经两个多月的装修后,又于2012年4月11日搬迁入住。本人一生,可谓多次迁居,流离颠沛,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和度过,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而今追怀住过的地方,历历在目,使我感慨万端,激怀不已,这是我人生的轨迹和丰富的阅历,此生也可以说,不枉来世一遭。
二、拔草和砍柴
我小时候从七八岁就开始爬山涉水,到处揪草、拔菜和砍柴,这也可谓是除上学外,最主要的业余生活,一直迟至到高中毕业。
春天和秋天是割草和拔菜的主要季节,到夏天、深秋和初冬,才是砍柴的最好时节。我记得每年到春秋两季,提着筐子,拿着镰刀或小撅头,去河滩、沟渠、坡洼和山峦上割草和拔菜,几乎跑遍了周围的群山遍野。割草主要是为饲养羊和猪,当时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喂养一两只羊和几头猪,用来出售补贴家用或自己宰杀过节日食用;拔菜是用来供人吃食,因为那时粮食缺少,主要靠野菜充饥。拔的最多的是苦菜和荠菜,春天还爬树上摘槐花、捋榆钱,拿回家后拌少许面粉,然后蒸熟即可食用。每当发现好的草或菜时,小伙伴们就会不顾一切,竞相奔去抢夺,最后谁得到后,就会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好似自己就成了得胜的英雄。每天当割满一筐草或拔满一筐菜后,回家时就兴高采烈、激情飞扬。到家后,有时还受到父母表扬,甚至还给点物质奖赏。每到夏秋和冬季,小伙伴们都拿着小撅头和粗麻绳到山上去砍柴。为了砍到柴,跑遍了四处的山坡沟凹,窜过了多少沟沟叉叉,走过了多少峁峁粱粱。每天要砍下两背柴,背一捆回家,然后晒一捆在山上。第二天砍下的柴又晒在山上,把昨天晒过的柴再背回家。因为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农村家户都生活饥馑,缺衣少食,无钱购买煤炭,只依靠上山砍柴烧火做饭、取暖。上山砍柴就成了大人和小孩的一项主要内容。每户院子里堆放和晾晒的都是柴禾,每天烧火做饭基本都用的是砍来的柴禾,只有到冬春才用少量煤炭。经常同伙伴们上山砍柴,既是一种劳作,也是一场竞争和玩乐。到了山上后就开始漫山遍野奔跑,寻找柴源,一旦发现蒿柴就如长跑运动员冲上去,展开激烈的争夺,甚至发生打斗。春天到山上后,小伙伴们在砍柴之间还挖小鸟捉山鸡,到了秋天在山沟里,就偷偷的刨生产队的洋芋和揪生产队的黑豆,然后架起火烧烤后食用,这既是一种充饥,也是一项娱乐,那是小朋友的一种天性。而今追想童年那拔菜、砍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令人缅怀不已。时光若能倒流,我欲再回归那漫山遍野的童年生活,享受那童语无忌、天真烂漫的山野乐趣。
三、跳方、戏水和捉迷藏
小时候,我所玩游戏,迄今仍记忆犹新,追念不已。大约在五六岁开始,堂姐(大我六岁)常带我出去,观看她和村里的其他女孩一起跳地上划的方块、踢毛键、打石瓦、捉迷藏和夏天在小河旋窝里戏水。稍大一点后,我也有时候和小伙伴们一块跳方、打瓦和捉迷藏,并参与其它游戏活动。
跳方是我堂姐和同村女孩经常玩的活动。每次到其它女孩家院子里,待划好方块后,堂姐就和几个女孩开始跳方比赛,我矗立在一旁观看。每人一开始都要把石块或磁块丢到脚下第一个方块里,然后翘起左腿用右脚来踢,一直要踢到最后一个方块,再转过身踢回第一个方块,假如顺利就又接着跳第二个方块,一旦踢出框外或踢到线上,就被取消,下次重来。倘若谁最后能顺利踢完七八个方块,那就是赢家。每次下来赢者兴高采烈,输者灰心丧气。有时候,她们的比赛,特别精彩,看后使人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回味无穷。
戏水是每临夏日,村里大一点的小孩到村子中河里开展的主要游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每到夏天中午,堂姐就带我到村庄前或后面的小河里同伴们一起耍水。我因年龄小,一个人常在旁边浅水里游玩,堂姐和其他女孩到深水里或旋窝中游泳,有时她们还爬到河坢的高坡上往下进行跳水比赛。每当,我看到比自己大五六岁的女孩那赤身裸体的姿态时,激情就不由自主地微微荡漾,心花也悄悄绽放。夏天,村中的小河,那是农家小孩的童年乐园,也是他们放飞心灵的场地。我从小不识水性,长大也不会游泳。但小时候和堂姐、伙伴们夏天到小河里戏水的情景,至今还刻骨铭心,永不忘怀。
捉迷藏是小孩童年经常玩的内容,也是久玩不厌的项目。小时候,我和大的小的、男的女的、各种各样的孩子都玩过捉迷藏。
开始捉迷藏的时候,先由一个人蒙住眼睛当捉人者,其他人都寻地方隐身藏匿。待所有人隐蔽好后,捉人者才开始四处寻找,一旦逮住后,藏者就被下一轮淘汰。有时候,捉者长时间找不到藏者时,被捉者就耐不住喊:“我在这里!”真是童稚可爱,令人啼笑皆非。捉迷藏,锻炼了小孩的忍耐意志,培养了隐藏的技能,也增加了玩耍的乐趣。我现在对有些易怒的事情,有很大的忍耐力,这也许与小时候经常捉迷藏活动有关。倘若人生能有回头,我真想重回童年的故乡时代,再玩几次捉迷藏游戏。
迄今,我还对小时候捉迷藏此种游戏,怀恋不已,久久不能忘却。
四、看电影和听说书
童年时候,每年村民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观看公社统一安排的放映队,轮回到各生产大队放的几场电影和聆听生产队自己请的民间说书艺人的几次说唱。
每当听到公社放映员到大队放映时,我和伙伴们就兴奋不已,甚至连晚饭也不吃,就早早地准备去看电影。到了放映场地还未开始放映的时候,观众就一直伫立在场地上焦急地等待。当放映开始后,簇拥在人群中,人人昂首注目观看,个个兴高采烈。每当放到精彩片段,观众就情不自禁地开始欢呼雀跃。看完电影回家后,我趟在床上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入眠。一年到每个生产队放映次数很少,也就那么一两次。因之,每当听到邻近生产队放电影,下午就提早匆匆吃完晚饭,拔腿跑到十几里地的村子去看电影。有的生产队是山村,又距离较远,去看一次电影要来回爬山路二十多里,晚上看完回家后已到深夜。当时,外出看电影尽管路途遥远,晚上路又不好走,但由于兴致盎然,从未感到疲惫和艰难。小时候,很久看一次电影,那是童年的最大乐趣和色彩生活。
听说书,也是孩童时期一项主要的娱乐活动。记得小时候,每当听到村里或邻村来了说书艺人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吃完晚饭后,跑去听书。到了说书的地方,不是围坐在窑洞的土炕上就是坐在窑里的脚地下,静静倾听盲人的说唱。说书者,一般都坐在凳子上,手弹琵琶,脚打竹板,放声说唱。说的内容,主要是古典和现代故事。我记得最常说唱的是古代的“三国”、“水浒”和现代的“王贵和李香香”。有的说书艺人开场白就非常引人,正本内容也特别精彩。每当听到精彩和高潮处,听众就兴奋无比,激动不已。大家听书都在专心致志地洗耳恭听,场内无一点喧哗嘈闹和窃窃私语。当说唱结束后,很多人还余兴未尽,久久不愿离开。我深深感到,听书不仅能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故事,掌握一点知识,而且能陶冶人们的性情。特别是许多感人的故事,对人生的教育意义很大。我至今对小时候听过的有些说书内容,还记忆犹新,久久未忘怀。我童年对听说书,非常感兴趣,也可谓是听书之谜,只要有说书的来了,就不会缺席,常常是有之必听,听后感悟良久。我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崇拜,对一些胡作非为和无恶不作的坏人,愤恨不已,从小渐渐养成了爱憎分明的性情,甚而对一生影响很大。我现在还对小时候听书的情景,历历在目,没有忘怀。我认为,小时候听书是对儿童一种早期的良好教育,它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说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农村,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形式,它对青少年,甚至中老年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听书,是我童年主要的文化生活,影响至深,迄今不能忘却。
2013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