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1972年,我以18岁的年龄和一腔热血踏上了那块土色红棕、树木青翠、池水澄碧的土地。说实话,那时候我并不怎么理解诞生在那块土地上的毛泽东为人类立下的丰功伟业。我很懵懂。韶山纪念馆中那幅归乡开怀朗笑的照片中的他,与其说像一个伟人,倒不如说更像一个敦厚、善良的老农……但10月的韶山山明水秀,芙蓉树透出了淡淡的红晕,我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还是实在地感到了世界的清明。
20多年过去了,时间在悄然地流逝。如今的毛泽东已经融入了历史,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已在某些人的头脑中转变了,我辈似的芸芸众生也突然感到了一种失落。生命价值的空洞,正消蚀着我们的意志,我们开拓了那么多的道路,现在却突然变得无法和无力选择。
但是,他的那张老农一样的面容,还在另一个世界里,还在永恒里朝我们善良地笑着。很少有能像他那样,从革命之初,就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在最底层的那些人——工人、农民、小人物等等给予了那样的肯定并把其贯彻始终的。因为他最了解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他热爱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想着人民,以至于在革命成功后的几十年中,仍执着地、坚韧地去探索一条实现真实内涵的“人民主权”的现实途径。他始终没忘他原本就是一个农民。为此,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的许多关于人民的论述,形成了他的人民主体一元化的理论。周恩来说:“他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系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说。他仍在另一个世界里为未来的人们确立信心。
判定和理解具有远见卓识而发现的客观真理,是需要时间的。过去了这么多年,我才实实在在地感到,毛泽东虽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他的思想却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有一位名人说: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
20世纪90年代之初,一曲《红太阳》的颂歌重又席卷辽阔的神州大地。我的确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们在想些什么。现在,当那些大腹便便的大款们正沉醉于酒
绿灯红和靡靡之音之中的时候,当西北广大农村中的孩子们却因交不出5块钱的学费而辍学走向田畴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们又在想些什么。
拜金主义!拜金主义!当眼下很多报刊以这种警醒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正被极端的个人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困扰的时候,我们便突然发现,我们有意识回避的东西都在无意间又碰上了。
负重的灵魂仍然需要一种信仰的支撑,除非你不要人的灵魂。走了很长的路,竟又要回到出发的地方——人,怎么能没有信仰?
一位年轻的朋友来我这儿闲坐。黯黄的灯光下烟雾缭绕。他说了很多很多。他的无奈、他的寂寞、他的失落和空洞。社会的贩毒、娼妓、抢劫、诈骗和腐败。“如果物质的进步必须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的话,我宁愿不要这种进步。”临了他不无偏颇地说。
难怪迷乱的西方世界正把目光投向我们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我们从几千年前就有了平衡物欲冲击下的灵魂的思索。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及其无数先贤们很多世纪以来便不断构筑的人生价值的理论框架,正是为推进人类从物欲横流的世界走向“人”的精神世界时往前跨一步。难怪充满了血腥竞争的西方人注目起我们这个东方古国中的“稳定与和谐”,难怪美国西点军校的墙上挂起了注重集体精神的雷锋的画像。
100多年前,诞生在湘南那块青山碧水的土地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把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先贤们恪守的理性思索升华了,他说:“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所以,他的这种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具有的超前的理想的思想光芒,至今还有抚照我们灵魂的力量。所以我们—不管是那些富豪们,还是那些交不出5块钱学费的人们—至今要怀念那种在这一理想光芒照耀下的社会的清廉和清明。
当一种大潮汹涌而至的时候,真正关注社会进步的思想者是会认真思索的,我的那位年轻的朋友说,而现在更多的是附势、麻木和无奈。他也带着他的无奈走了,只留下独坐在沙发上的我在沉思。黯黄的灯光下,我仿佛又看见了18岁的我,带着一腔热血在湘南的青山绿水之间流连、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