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种岁月 李保平 – 女娲资源

父亲——是一种岁月 李保平

我的父亲的生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是中国农村传统节日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日。 我初学写作时,曾以父亲童年为背景写过一首叙事诗。述说的是一个穷苦孩子当红军的经历。那诗开头两句是这样写的:

他出身于二月二

二月二呀!龙抬头

穷人抬头在何时

……

父亲家所在的地方叫华山,和那个著名的西岳华山同名,不是什么名山大川,是大巴山里的华山。原先是属于巴中县,后来划归了平昌县。巴中和平昌都位于大巴山的腹地,山大都以险峻而闻名。清人谢承光在那里就留下“峥嵘峭壁接青天”的诗句。水也以滩险浪激而著称。什么“风滩”、“险滩”、“生浪滩”、“望儿滩”、“鬼滩”、“神滩”……光听这些名称就足以令人生畏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险恶的自然环境造就出的人性格也具有坚韧、勇敢,富于造反的精神。有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白莲教”起义, 有一曲“带镣长街行……”唱绝中华大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刘伯坚烈士。

父亲的老家华山距如今的平昌县城有四十多里山路,至今不通汽车,只能乘人工小木船行十几里的水路,余下的就尽是爬山了。那山可真高啊!就在你感觉着似乎快要到了云彩顶端的时候,突然间眼前一亮,一块好开阔的平坝子出现在面前。一笼笼翠绿的竹林端飞着群群白鹭,一片片平整的田地,静静的水面倒影着蓝天,黑黑的茅草屋顶升着袅袅的炊烟,真是有种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感觉。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的大巴山区即使是在这样高高的山顶也是照样的溪水潺潺,照样的稻谷飘香。

据老家祠堂前的石碑记载: 我的祖爷最早先是从湖北的孝感迁移过来的,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人口迁移大举动,即“湖广填四川”。老家留在年迈的父亲记忆里,总是那几间破旧的茅草屋。由于年代过久,那屋子顶上已长出一簇簇荒草,厚厚的土墙上绿苔斑斑,门前是一处堰塘,到了夏天就会开出白白的、粉粉的荷花来。

父亲在家里排行老幺,也就是最后的一个。父亲的到来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快乐和欢愉,只是给锅里那本来少得可怜的食物增添了一张嘴。父亲上面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不管怎样说家里太穷了!每顿饭都是让能上坡下田干活的爷爷、大爹、二爹他们先吃,到最后才轮得上屋里的女人和年幼的父亲。能吃上一顿饱饭,成了父亲童年最大的奢望。

父亲对我说:那肯定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坡上打猪草回来的父亲,突然从一家大户人家的粮仓后墙外看见一堆白花花的大米。父亲赶紧扔下背上的背蔸,跑步过去,才发现原来是个老鼠洞。父亲用竹子做了一个长勺子,从里面往外一掏,就掏出一勺子大米。尽管那土墙很厚,足有两尺多。可这也没有难住父亲,他顽强地往外面掏着,整整地掏了一个下午,终于掏出好大一堆的大米。但是这些大米绝对不敢拿回家,爷爷的骨气父亲知道,不用说讨好,只有讨打的。可是父亲还是没有经受起一顿白米饭的诱惑,他悄悄地约出了四爹,两人到一处山坳的僻静处,用一个瓦罐,盛来清清的山泉水,烧起火,做出满满一瓦罐白米干饭……

父亲说:那是他一生中吃到的最好最香的饭。

“文革”后期,我到太行山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小南方长大的我根本无法习惯北方的饮食习惯,作为“知识青年”,第一年享受“特供”,每月有45斤的粮食供应,其中有10%的细粮,也就是说每月有4.5斤白面,除外就是小米、玉米、高粱之类的杂粮了。 就这4.5斤白面已经足以让村上的人们羡慕不已了,他们一年辛劳下来,最多也只能分上十几斤麦子,不管怎样大米是绝对见不上的,能吃上一顿大米同样也成了我最大的奢望。

这时,父亲来了!父亲给我带来了一小口袋大米。

记得,那是一个黄昏,天上有好多瑰丽的红霞。父亲用我的小锅给我煮了一锅大米饭。他还从老乡那里买了只鸡给我炖上。鸡炖好了,清香的鸡汤上飘浮着朵朵黄色的油花。父亲给我盛了满满的一碗米饭。上面又浇上鸡汤……我让父亲也吃,他不肯。他说:他要看着我吃。在父亲慈祥的目光下,我狼吞虎咽一连吃了三大碗,直到把一小锅米饭吃得一干二净。当我发现父亲除喝了几口汤外,什么也没有吃时,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父亲却笑着对我说:看你这样的吃劲,我就想起我小的时候。

在散淡的月光下,踏着一条厚厚黄尘的小路,父亲给我讲述着他童年的故事……

父亲和四爹做的米饭实在是太多了! 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根本就吃不完。天黑了,到该要回家的时候,望着那余下的半罐子米饭,父亲他们实在是迈不开腿。父亲想起人们常说的一件事。在后山坳里埋葬着许多死人,而且大都是饿死的。这些饿死的人转成了饿死鬼。人只要到后山岗上去喊: 饿死人哪!饿死人哪!立刻就会感到饥肠辘辘。于是父亲和四爹两人一起到了后山岗上,大声地喊了起来:

“饿死人了!饿死人了!”

肚子撑得饱圆的俩孩子,在夜幕笼罩的荒原上,声音一高一低地喊着:“饿死人了”,那情景肯定是让人感到滑稽极了,荒唐极了。可坝子上的人们才不觉得有什么荒唐,真的以为是有饿死鬼出来游荡。次日,一大清早,坝子上一位颇有名望的绅士便杀了一口大肥猪,披红挂绿送到了后山。在那随后的人群中,跟着一个赤裸着双脚,身上的衣服襟襟绺绺的孩子,他怀着几分得意目睹自己创造出的这一杰作。那孩子就是我的父亲。

不管有多么的贫困,多么的艰难。童年总是有那么多快乐的记忆,总是让父亲难以忘怀。

我第一次回老家,是父亲带我一人回的。那年我刚刚五岁。依然是先要坐船,再爬山。那山真是太高太高。我实在是爬不动了,父亲就把我背上。在父亲宽厚的脊背上,听着父亲唱的歌子……

白鹤,白鹤,弯角角

要想妈妈就过河

……

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多么令人惬意,多么令人陶醉,真的像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今生今世难忘怀”。

假若人的生命真的有生死轮回,真的有来生,亲爱的父亲,我愿再为您子,再为您所爱。

父亲会唱歌,尽管大都唱的是红军时代或八路军时期的老歌曲,比如《雄伟的井岗山》、《我们在太行山上》……当然,他也会唱一些旋律很优美的川北民歌。父亲的嗓子虽然有些沙哑,但是极富有音韵。深沉而不乏豪放,凝重而不失幽默,颇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假若在今天,年轻的父亲也许会成为一个让人崇拜的流行歌星,也有那样一群如痴如迷的追星族。

白鹤,白鹤,弯角角

要想妈妈就过河

……

父亲记忆中的奶奶个子很高。肯定要比一般的川东北农村妇女的个子高出许多,身体也很壮实。和许许多多的劳动妇女一样,就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惊诧的。她们除了要负起女人们必须做的繁重家务,养儿育女,伺候男人的劳动外,还要上坡下田的和男人做一样的田间劳动。

在父亲的记忆里,奶奶好像是从来没有睡过觉。每天早晨只要父亲刚刚一睁开眼睛,奶奶已经坐在灶前。红红的火光映照着奶奶那双永远也是布满血丝的眼睛。

有一次,奶奶在禾草堆上靠着靠着就闭上了眼睛,年幼父亲悄悄地走了过去,他非常非常想去摸一下奶奶那双青筋暴隆的手。在这种渴望折磨下的父亲终于鼓足了勇气走过去,用自己胆怯的小手在奶奶手上轻轻地抚摸了下子。奶奶的反映像是被蜂子蛰了一下。惊醒了的奶奶看看好像是做错了什么事的幺儿子,把他搂进了自己的怀里,伸出手指替父亲梳理了一下乱蓬蓬的头发。然后轻轻叹口气,就把父亲从自己的怀里推开了。

好多年以后,直到父亲的暮年,每当父亲讲起他童年的这段往事,他的眼睛依然会变得潮湿起来。这也许是父亲生命中唯一一次感受到的母爱。但就这唯一的感受也足使父亲受用了,同样也使我们受益非浅。她使父亲对我们兄妹除了极少的严厉以外,更多的是温情、慈爱。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兄妹7人都还小,可都年龄到了“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时候。

父亲为了不让我们挨饿受饥,每天除了白天上班以外,到下班的时候就到很远很远郊外荒山上垦荒种地,夜里总是到了半夜才回家。第二天大清早,又要赶去上班。 由于父亲的辛劳,由于那些用父亲辛劳换来的青菜萝卜,才使我们兄妹七人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照样能够填饱肚子。

上世纪70年代,父亲担任当时达州地区生产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同时是达州红旗大桥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在今天看来投资不到百万的工程简直就不是什么工程,可当时的100万和今天是无法比的,何况那是解放以来达州河上第一座现代化桥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座被称为红旗大桥依旧是达州城里主要交通要道,不过人们在它的前面加了一个老字,叫老红旗大桥。每次我去达州城,总是会在那大桥上漫步,因为在我的心目里,这大桥就是父亲的纪念碑。修建红旗大桥正是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年代,父亲没有白天,没有夜晚的在工地上,我和母亲经常是到了半夜还要去给父亲送饭,为满足我的好奇心,父亲把我带上了一个正在建设的桥墩上,那是我生命里站那么高去看一个城市,看脚下湍急的河流,但是在父亲的身边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相反,我有几分自豪。

父亲军人素质极高,一生里无论衣服如何破旧,但是肯定是干干净净,他喜欢自己洗衣服,刷鞋子,他的黑色布鞋总是有着漂亮的白边。这是我最服气的。

父亲的勤劳是一种天性,我们兄妹一致公认:“ 父亲是我们一生中见到过的最勤快的男人。”

李保平,1957年5月,武汉大学毕业。其父李炳甲,四川平昌人,1932参加红军,曾任八路军武乡独立团副团长。其母李文英,武乡东庄人,八路军洪崖洞兵工厂女工。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