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教训不
明朝崇祯年间,丰城府北郊有个上门女婿叫马昌林,在城里一家客栈做伙计。这年秋天,客栈要修缮,掌柜给大家放了十天假。马昌林家住北郊乡下,平时难得回去,心想这次可有机会和老婆巧凤好好团聚了。因此,一拿到工钱就高高兴兴地往家赶。
马昌林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却发现老婆巧凤不在,于是就去向邻居打听。刚到邻居家门口,他就听见邻居夫妇俩嘀嘀咕咕地在说着什么,侧耳一听,竟听见他们说:“这马昌林可回来了,恐怕他戴了绿帽子还蒙在鼓里呢!不知那男人以后还敢不敢再来……”
马昌林听罢恼羞成怒,愤愤地回到家,心里满腹狐疑,自己长年累月在外,难道颇有几分姿色的妻子耐不住寂寞背着他偷人?正胡思乱想着,巧凤回来了,乍一见丈夫顿时喜出望外,张罗着要给他做好吃的。马昌林本想质问巧凤,但看到她那股热乎劲儿,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巧凤没注意到丈夫神色有异,兴冲冲地奔向厨房忙活去了。
这时,马昌林口干,便打开碗柜拿碗倒水喝,刚取出一个白瓷碗,却瞥见角落里搁着一小包东西,好奇地拿出来摊开一看:赫然是两枚金光闪闪的金玉簪!
马昌林不禁勃然大怒,这对金玉簪由纯金和红玉打造而成,价值不菲,自己从没给妻子买过这么贵重的礼物,金玉簪从何而来?联想到邻居的闲言碎语,他断定金玉簪是野男人送给巧凤的。他抓着金玉簪冲到厨房,大声质问巧凤金玉簪的来历。巧凤一头雾水,说不知是怎么一回事。马昌林嗤笑道:“贱人,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勾野汉子的事,金玉簪是姘头送的吧?”一听这话,巧凤火了,脱口而出:“是姘头送的又怎样,你这倒插门的少冲我吼!”马昌林恼羞成怒,扬手给了巧凤一巴掌,扔下金玉簪,摔门而去。
巧凤捂着火辣辣的半边脸,满腹委屈,她压根儿就没做过背叛丈夫的事,所谓的勾野汉子,只不过是兴林镇客栈老板林向成的一个房客接她去给妻子看病而已。
原来,巧凤的父亲是名老中医,医术精湛,尤其擅长针灸,巧凤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就略通一二。她父亲去世后,有些老主顾眷恋针灸术的神奇,偶尔也会来找她,林老板便是其中之一。前几天,他的客栈里住进了一对夫妻,也许是因为旅途劳顿,那女的一进客栈就病倒了,男人请遍了镇上的郎中诊治,却不见妻子的病情有所好转。最后,林老板猛地想起巧凤,便带他来找她。巧凤欣然随往,经她的银针一扎,那女子的气色当晚便好多了,男人大喜,随后的几天里他每天都驾着马车来接巧凤去给妻子治病,直到他妻子病愈为止。谁知不明就里的邻居见那男人天天来找巧凤,以为他们关系暧昧便说起了闲话,引起了马昌林的猜疑。至于家里为何凭空出现两枚金玉簪,巧凤也不得而知,她给那女人看病,只收取了应得的诊金,根本没收其他贵重的礼物。
巧凤本可以和马昌林解释清楚的,但她是个独生女,自小娇纵惯了,爱使小性子,偏偏不说。可马昌林这一走,直到中秋节也没回来,巧凤慌了,以往两口子吵架,没过多久就会重归于好,难道丈夫这次当了真,连家也不回了?这样一想,她就急忙赶到城里,寻到了丈夫做事的客栈。然而得到的消息却是马昌林一个月前已辞职,去省府德州府投奔他开绸庄的舅舅了。巧凤气得直跺脚:丈夫离家出走想抛弃自己哩,他若不回来,那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岂不是永无机会跟他说清?不行,得找他去!
可那年月世道不太平,一个女人出远门谈何容易。巧凤左思右想,计上心来。她把自己的长发扎成条辫子,嘴上粘上两撇小胡子,戴上顶帽子女扮男装便上路了。风尘仆仆地赶到德州府,到地儿一打听,巧凤顿时从头凉到脚,原来马昌林舅舅的绸庄早已物是人非换了老板,而马昌林未寻到舅舅后也不知去哪里了。
无奈之下巧凤只得心灰意冷地打道回府。哪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她刚到台山地界就碰到一群衣衫褴褛来自丰城府的难民,巧凤好生奇怪,问他们为何要离乡背井出来逃难。他们说,丰城府遭了水灾,大水把屋舍都淹了,没办法只好另寻活路。犹如晴空响起个霹雳,巧凤仰天悲呼:“天啊!我现在是有家不能回,丈夫又下落不明,该怎么办呀?!”她只觉得一阵晕眩,便栽倒在地上……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这马昌林是巧凤父亲病逝前不久招上门的女婿,因此,他也不清楚巧凤医术了得,老实说入赘巧凤家他已觉丢脸,误会巧凤给他戴了绿帽子后更是感到无颜见人,于是便决定远走他乡。来到德州府后又没找到舅舅,让他顿时茫然无措,正失魂落魄地在街上游逛,突然和一个人撞了个满怀,抬头一看,却是自己在客栈当伙计时招呼过的赵斌赵老板。两人以前相熟,便寒暄起来。马昌林把自己辞了客栈的营生,到德州府投奔舅舅未果的事告诉了他。赵老板很热心,问他是否愿意来自己米行做伙计,马昌林正求之不得,当即欣然应允。
赵老板在省府开了好几家米铺,经常天南地北地跑买卖,他见马昌林为人勤恳,便视为心腹,去外地时常会带他随行。这年冬天,赵老板带着马昌林去台山做买卖,不料刚到台山地界就在山林里遭遇了强盗,财物被洗劫一空。两人无可奈何,只想早点赶到城里,找到生意上的朋友寻求帮助。
好不容易走出山,两人已是疲惫不堪,饿得前胸贴后背,但身上连一粒干粮也没有。正一筹莫展之际,马昌林突然看见远处山坡下竟有一家小客栈,两人大喜,但随即眉头又拧成了疙瘩:口袋里没钱啊!马昌林望着垂头丧气的赵老板,灵机一动,附在他耳边如此这般地商议一番,赵老板略作思索,便同意了。
马昌林扶着赵老板来到客栈,在一张桌子边坐了下来。伙计赶紧上前招呼。马昌林故作镇定,从容不迫地点了一桌子菜,还要了一壶酒。不一会儿酒菜端了上来,马昌林和赵老板忙放开肚子狼吞虎咽起来,眨眼间,满桌酒菜就被他们风卷残云般消灭得一干二净。
酒足饭饱后,两人惬意地打起了饱嗝。马昌林向赵老板使了个眼色,赵老板心领神会,嘴里嚷着要去解手,起身走了出去。
过了许久,马昌林估摸赵老板已经离开很远,也悄悄站了起来踮着脚尖企图溜走。可伙计眼尖,一把拉住他,呵斥道:“客官你还没结账呢!”马昌林瞬间面红耳赤,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没带钱,能否先挂账日后再还。伙计啐了他一脸的唾沫星子:“呸,敢情是来吃白食的!”
事情很快惊动了掌柜,掌柜从里屋掀帘而出,奇怪地问伙计出了啥事,伙计如实禀告。那掌柜听罢,对马昌林嘲讽道:“哎哟,这位客官看你长得老实巴交的,没想到却是个无赖呀!”马昌林羞得无地自容,低头嗫嚅着说:“掌柜的,我实在是迫不得已……”
那掌柜“哼”了一声:“少废话,天下没有白吃的理,从现在开始你就留在这里帮店里干活,直到抵消饭钱为止,除此之外每天晚上在我睡觉前还得给我洗脚!”说完命令伙计先把马昌林绑了起来,关在了后面的一间偏房里。
马昌林心里大叫苦啊,按理说那掌柜要他留下来干活儿偿还饭钱无可非议,但还要他一个大男人伺候洗脚这就叫人难以接受了。
为了免受洗脚之辱,马昌林寻思着要设法溜走。他把身子挪到屋角,费了好大的劲把绑在身上的绳子磨断了。摆脱了束缚,他悄悄推开门,看见外面天色已黑,后院里没有一个人影,便快步走到墙角,翻墙而出,然后像脱笼之兔,撒腿飞奔起来。
可他还没跑多远,就听身后一声怒吼,那掌柜已骑着马急匆匆追了上来。马昌林暗叫不妙,更加没命地跑起来。可他哪里跑得过四条腿的马,少顷,那掌柜便旋风般地冲到了他面前,他立脚不住,猛地摔倒在地。那掌柜怒火冲天,嘴里喝道:“混蛋,看你往哪里逃!”挥起鞭子就要抽他。这时只听一声大喊:“住手!”一个人策马飞驰到了他们身旁。两人一看,正是离去的赵老板。
赵老板抱拳作揖道:“掌柜的,适才我们没付饭钱多有得罪,但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现我已回城向友人取了银两特来偿还饭钱,就请高抬贵手饶了在下的这位兄弟吧!”说着拿出一锭银子递给了那掌柜。
谁知那掌柜收了银子,依然蛮不讲理:“哼,付了银子我也不能放他走!”
马昌林霍地站起,脖子一梗道:“岂有此理,你凭什么?”
“就凭我是你老婆!”说着那掌柜愤然把帽子一扔,嘴上的胡子一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竟是面容俏丽的巧凤。
原来,巧凤昏倒后,一位好心的老大娘把她救回了家。等巧凤醒来,老人得知她无家可归的境况后,便把她收留下来。老人无儿无女,巧凤便认老人做干娘。
巧凤见此处虽然偏僻,但途经的客商却颇多,便拿出身上所有的银子置办了一些桌凳,在村里招了一个伙计,开起了客栈。心想,这样既能维持生计,又方便打听丈夫的消息。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今天丈夫却自动送上门来,当时她一眼就认出了丈夫,但马昌林却没认出她。这也难怪,巧凤自离家以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一直都女扮男装,再者马昌林当时无地自容,低着头没敢仔细看巧凤。巧凤见到马昌林虽然心情激动,却没有立即相认,她要好好羞辱丈夫一番,以发泄心中的怨懑……
知道妻子的经历后,马昌林却有些不屑:“这一切也不能全怪我,谁叫你当初不跟我说清那对金玉簪的来历呢!”
“哈哈……”赵老板突然大笑起来,对巧凤说,“恩人,可还认得在下?”巧凤疑惑地打量着他,终于恍然大悟地说:“哦,你是林老板的房客!”刚才她一门心思专注在丈夫身上,所以根本没认出他来。赵老板告诉马昌林,他去丰城府跑买卖顺便携夫人出来散心,途经兴林镇时妻子突然染疾,幸好得到巧凤的救治。他们夫妻俩感激不尽,要厚谢巧凤,但巧凤却执意不收额外的赏赐。第二天他们就要启程赶往省府了,他夫人一定要向巧凤表示感谢,就把自己戴的金玉簪交给他,让他送去给巧凤。巧凤还是执意不要,他便把金玉簪藏在碗柜后离开了。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对金玉簪竟给马昌林夫妻间造成了这么大的误会。
一切真相大白后,马昌林羞愧难当,面红耳赤地赔罪道:“巧凤,对不起,是我错怪了你……”巧凤头一歪,娇嗔道:“哼,光道歉有何用,不相信自家老婆,看你以后吸取教训不?”
这是一堂关于女工刺绣的讲座,偌大的教室,台下坐着的都是清一色的女生。她们凑在一起饶有兴致地观看现场的刺绣表演。原本以为这样传统的女工活,一定是出自于一个上了年纪的阿姨。但是拨开人群才发现,坐在当中刺绣的那个人,竟然是一个人高马大的时髦男青年。只见他一会抽丝,一会拔丝,很熟练地把一根绣花线分成了16根,台下的女孩子们都惊叹不已。一个大男人竟然能做出如此细巧的手工活!他是谁?他怎么会对刺绣感兴趣?他的手上功夫是怎么练成的?
大学毕业后做了7年的医生
这个男青年的名字叫毕峥,今年36岁,是上海三林绣庄的总经理。说起绣庄人们总是会想到“传统”、“作坊”、“女工”这些词。确实,三林刺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它集合了中国四大名绣的精华,同时创造了自己的地方绣技艺。上世纪80年代,绣娘们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了西哈努克亲王的服饰、里根总统的被套、伊丽莎白女王的睡衣……这些刺绣的作品都成为了价值连城的宝贝。很长时间来,绣庄的辉煌都是由女人们创造的,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一个年轻的男人成为了绣庄的庄主,这也算是一种突破和传奇。
其实,对毕峥本人来说,这样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突破和传奇?几年前的他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放下手术刀,拿起绣花针……
1996年,毕峥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五官科医生。他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哪怕是一个普通的缝针,也要尽量追求完美。医生的工作总是忙到没有时间观念,遇上值班,毕峥要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看100多个病人。但是再怎么辛苦,毕峥也没有退缩,当看到病人康复的时候,心底里的成就感就把所有不满的情绪都冲走了。他就这样一直坚持着。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在工作第7个年头时,毕峥结束了自己的从医生涯。
那天下午,毕峥正在给病人看门诊,身后传来“砰”的一声巨响,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一位70多岁的老人倒在五官科门诊室前,面色发紫,嘴里满是白沫和鲜血。他身旁的老伴不知所措地大呼“救命”。 情况危急,毕峥当机立断决定用人工呼吸。面对老人满口的白沫和鲜血,他没有一丝犹豫和嫌弃,直接进行了口对口的抢救。几分钟过去了,老人的口鼻终于能呼出游丝样的气息了,毕峥赶紧让护士为老人吊上生理盐水,送到抢救室。 一阵紧张有序的抢救后,毕峥长长舒了口气。
可是,让毕峥怎么也没料到的是,这位老人的家属几天后向医院提出“医疗事故赔偿”。原来,老人患有糖尿病,那天护士错把生理盐水写成了葡萄糖,老人就因为并发症去世了。病人家属怪毕峥不该随便给老人治病,他们认定这是一起医疗事故。
毕峥解释了很久,还是无法摆脱他的“罪名”。这次意外的“打击”让毕峥有说不出的心寒。整整7年,他都在不断地追求工作上的完美,尽心尽力地为病人着想,可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毕峥沮丧极了,他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的人生方向。
俗话说,男人三十而立。当时的毕峥已经结婚生子,他要承担的责任更大了。医生的工作每月只有两三千元的月薪,这些年来他的收入一直没有妻子的多,这多少让他觉得有失面子。而且医生这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以至于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和儿子……既然现在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下新的生活方式呢?几天后,毕峥交了辞职信,在主任惊诧的目光中离开了医院。
拼事业大男人拿起了绣花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毕峥离开的时候是满腹的胸怀壮志,可真的事到临头,要为生计奔波的时候,真是身心疲惫。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医疗器械的销售代表,这恰恰和做医生时来了个身份颠倒,变得要看别人的脸色,要讨好别人办事了。为了打开郊区医院的销路,毕峥每天花4个小时在来回的公交车上,再花一个半小时在等医生的接待上,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厚脸皮,在最短的两三分钟时间里和人家套近乎、介绍产品。好在毕峥的骨子里有股闯劲,而且他的心态调整得比较好,他自我安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的情况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是最终的出路。
2005年秋天,毕峥和朋友们在一起聚会,他们都说毕峥下海后的变化很大,变得越来越有经商头脑了。一个朋友提议说:“听说浦东新区成立了一个三林绣庄,他们正在招总经理,我觉得你倒是挺合适的。”堂堂一个大男人跑去绣庄做总经理,这个建议听上去有点可笑。
回家后,毕峥和妻子开玩笑地说起这个事情,没想到妻子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不是蛮喜欢这些美术手工的东西吗?可以尝试一下啊。”确实,毕峥从小喜欢画画,也有一点美术的功底,再加上他曾做过医生,是个心灵手巧的男人,刺绣也未尝不可。毕峥还想起来,他曾经在朱家角买过两幅刺绣作品,现在还挂在客厅的墙上。买的时候价格很便宜,没想到买回来后,家人和朋友都说好看,摆了几年后发现,现在的手工刺绣越来越少了,这两幅画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了。联想到朋友的建议,再出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出于对三林刺绣未来的看好,毕峥决定做一次尝试,说不定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
几天后,毕峥来到了浦东三林文化艺术中心,令他欣喜的是,之前的销售经历让他轻松地通过了面试。但是这欣喜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走马上任的那天,毕峥才知道原来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空壳子。三林绣庄还在筹备阶段,要员工没员工,要产品没产品,要制度没制度,什么都要他亲力亲为,接下来是漫漫征程啊。
第一天上班,毕峥坐在办公室里,千头万绪不知该如何下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他从来没刺绣过,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如何来营销。新成立的绣庄没有样品,毕峥想总不能就这样在办公室里呆着吧。于是,他亲自到附近居民家里去收集了许多民间刺绣作品,然后在办公室里揣摩,但是看来看去,这些东西都过于陈旧,不是他想要的。毕峥又想,苏州有中国著名的苏绣,可以到那里去考察一下市场。可没想到,到了苏州,那里满大街的都是价格低廉的仿制刺绣商品,什么手帕、雨伞、睡衣、钱包……没有一件是他需要的。回上海的途中,毕峥的心情像是被吹落的树叶,信心全无。
三林刺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市场卖点在哪里?毕峥请教了设计师。原来三林刺绣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它延承的是“顾绣”,好的刺绣品采用1/96cm的线,纤细得只有在阳光下某个特定角度才能看清,一幅画要花费绣娘近两年时间……毕峥很受启发:三林刺绣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一种传统的文化和工艺,绝对不是街头巷尾小摊贩上的那些仿制品。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和熟悉,然后才能去开发和经营,才能为公司赚到钱。
于是,接下去的3个月,毕峥白天跟着绣娘学刺绣,晚上研究中国传统刺绣的历史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之后,他掌握了刺绣的所有工艺,手拿绣花针,他也能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当然,通过这样的尝试以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三林刺绣的珍贵之处,它的每针每线都包含了绣娘们的心血。
年轻的男“庄主”一炮而红
上任一个月后,三林绣庄受到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的邀请,需要准备作品参加评选。毕峥告诉自己一定要打响第一炮,让绣庄来一个“开门红”。整整一个星期,毕峥和设计师两人苦思冥想。毕峥觉得一定要有新的创意给三林刺绣注入活力,“有没有可能将苏绣和顾绣相结合,绣一幅镂空的龙?”年轻人到底是年轻人,毕峥的想法一下子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设计师拍手称好,连夜赶出设计稿。
那天,在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这幅名为《福龙》的作品果然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它创意独特,气韵生动,专家们一致评价:“作品有创意,想不到传统刺绣还能以这种形式来表现!”最后《福龙》不负众望获得了金奖。毕峥以三林绣庄“庄主”的身份意气风发地走上台领奖,台下的人们看到他都感到很惊讶……其实,这还只是毕峥刚开始展现身手。
作为一个“庄主”,毕峥的主要工作还是经营。《福龙》获奖以后,为三林绣庄打响了名气,订单也跟着多了起来。订单多了,人手就不够了。这年头,要找个懂电脑的大学生容易,要找个精于手工刺绣的绣娘很难。那段时间,毕峥来到三林镇的老街,挨家挨户地拜访,询问有没有会刺绣的女人。跑了几天总算没让他失望,三林刺绣在当地很有名,几乎每户人家的女人都会刺绣!一次偶然的机会,毕铮还遇到了一位名叫康美丽的绣娘。她是一位拥有近30年刺绣经验的老绣娘了,当时她刚刚参加刺绣的技术等级考试,是上海最早一批持有刺绣等级证的“老法师”之一。她在当地的绣娘中也很有名望。毕峥把自己请贤纳士的意图向康美丽说了一遍,两人很快就达成了默契。“毕峥要重振三林刺绣了!”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三林镇的绣娘们欢呼雀跃,很多人给康美丽打电话,想要和她一起加入三林绣庄。短短不到一个月,三林绣庄内就增加了15只绣桌,原本冷清的工场逐渐热闹起来了。
有了绣娘,问题解决了一半,接下来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如何来寻找关于三林刺绣的历史资料呢?毕峥又犯难了。好不容易,几经周折,毕铮终于在三林老镇上找到原“绣衣二厂”,这个厂已经倒闭了,只剩下几个人做财务,依靠外租厂房维持仅有的一些开支。“我们所有的资料都在这个档案室了,你随便找吧。”面对毕铮,工作人员显得很诧异,这个已经倒闭的工厂还能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毕峥走进布满蜘蛛网的阁楼,一呆就是半天,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宝藏,里面有大量的人员档案资料,还有刺绣样料、毡子线,甚至还有上百件绣片和打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些宝贵的资料,详细保存了三林刺绣的历史,为今后的研发提供了一手的资料,这可印证了一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婆和儿子一起来当参谋
毕峥坐在办公室里,淹没在一堆堆的文稿里,新设计的样稿、产品的包装盒、客户的合同……这些都要他一一拍板。此时,电话铃声又响起来了,是一家礼品公司想和他讨论如何使刺绣的图案看上去更有立体感。毕峥告诉他,三林绣庄已经早就研究出了这种新的刺绣方法,在技术上完全可以达到。挂完电话,又有人敲门,是下属来问他楼下的办公室里要多排一张座位,是否要接另外的电话线……毕峥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里里外外都要管,没办法,谁叫他是“庄主”呢?因为带领的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娘子军”,所以很多人会不理解地问:“这样的工作对一个时尚年轻的,学医科出生的男人来说,是否觉得合适呢?”
其实,对毕峥来说,从接手三林绣庄的那时起,他就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刚开始的时候,公司是一个很小的集体企业,员工们都习惯了在一种比较松散的环境里工作,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比如朝九晚五的打卡,比如工作中的绩效考核,这些在他们身上都不适用。老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毕峥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并且以身作则。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加班到夜里一两点。时间长了,人家看在眼里,对这个年轻的总经理也由衷得佩服,渐渐地,制度就被遵守下去。
产品的设计太老套,无法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毕峥就自己参与设计。虽然他算不上是个技艺精湛的绣娘,但他总在寻思着要摆弄点“新花样”。在研究了20多种针法后,他将不同针法嫁接,创造出独特的新绣法;又在视觉表达上有创新,突破中国传统刺绣以二维为主的特点,尝试创造出多层次的油画效果,受到了行家的肯定。
现在的三林绣庄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变成了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品牌,变成了一个年产值百万的公司。毕峥用现代的理念发展公司,先是申请了三林刺绣的专利,然后又打通了高档礼品的销售途径,这段时间又积极地申请成为世博会标志特许生产商……给公司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当好“庄主”,毕峥也放弃了很多个人爱好和时间。他原来是个特别喜欢运动的人,每个周末都要约朋友打篮球、打斯诺克,但是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外地考察。平时为了和同事研究新产品,讨论市场营销的策略,陪客户吃饭,他的下班时间总是很晚。还好毕峥的妻子很支持他的事业,并没有对此斤斤计较。
说到这,其实还应该介绍一下毕峥的家庭。毕峥的妻子是个空姐,他们谈恋爱的时候,毕峥还是个刚毕业的小医生,收入并不多。不过女孩子对“医生”这样的职业总是有点点迷恋的。休息的时候,她总喜欢去医院看毕峥工作,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认真专注工作的模样,她的心里头有点小小的得意。后来毕峥下海转行,妻子并没有表示不满和不理解,反而给了毕峥很多的鼓励,她总是说:“我相信你的实力。”毕峥听了也很感动。现在,妻子每逢休息的时候,仍然喜欢去绣庄等毕峥下班,一方面是促进夫妻感情,另一方面是为了看那些精美的刺绣作品。毕竟女人对这种民族手工的东西有种天生的好感。妻子是个很时尚的人,她会从白领女性的角度给毕峥提一些建议:比如让刺绣的图案更具有现代元素,设计一个同时放刺绣和个人照片的双面像框等等。目前让毕峥最为难的是上小学两年级的儿子。因为他们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忙,所以儿子基本上没人管,只好扔给毕峥的父母带。小家伙常常看不到爸爸,总免不了抱怨。毕峥哄他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海宝”的刺绣作品……没想到这招管用,小家伙高兴极了,还和爸爸讨论哪个颜色好看,哪个图案好看。
公司的运转上了轨道,家庭也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毕峥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刺绣这门传统艺术代代相传下去。后继无人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肯定也不是一朝一夕。如何让年轻人也加入刺绣的行列呢?前两年,毕峥和一些学校达成了合作协议,把三林绣庄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不断给三林刺绣注入青春时尚元素。希望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刺绣的队伍中,那么毕峥也不再是这个行业里的“一枝独秀”。
二十年前刚和妻子结婚时,日子过得很清苦,就连偶尔吃一回煮鸡蛋,都是莫大的奢侈。
婚后第一次吃煮鸡蛋时,我小心翼翼地剥去蛋壳,掰开洁白的蛋清,取出金色的蛋黄,然后捧着温热的蛋黄,就像捧着自己滚烫的心,轻轻送到妻子嘴边。将蛋黄含在嘴里,妻子回报给我一个蓄满爱意的笑,问:“你怎么不吃蛋黄呀?”我说:“我从小就不爱吃蛋黄,只喜欢吃蛋清。”妻子满脸惊喜:“真的吗?我们一个爱吃蛋清,一个爱吃蛋黄,真是天生的一对呢!”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已人到中年,家里的日子早已芝麻开花节节高,吃鸡蛋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不过,每次煮鸡蛋,仍然是我吃蛋清,妻子吃蛋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直到去年国庆长假,在重庆读大学的儿子回来,我俩煮了一大碗鸡蛋给儿子滋补。看着儿子津津有味地专拣蛋黄吃,我的目光里满是爱怜,忽然脱口而出:“这小子,跟我年轻时一样,就爱吃蛋黄,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呢!”说完我马上就后悔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但显然为时已晚,妻子怀疑地盯着我,就是不把目光移开。我怯怯地躲闪着,最后终于招架不住,只得老实“交代”:“其实我从小就爱吃蛋黄,我觉得蛋黄是最好吃的。正因为这样,过去穷苦的时候,我才舍不得吃蛋黄,而是留给你。”
妻子的眼睛瞬间湿润了,说:“其实我也一直在骗你,我原本是喜欢吃蛋清的,只因为你说自己喜欢吃蛋清,我才改了口。”突然妻子像是想到了什么,问,“那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吃鸡蛋不再难了,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吃并不爱吃的蛋清呢?”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吃蛋清吃了多年,已吃成了习惯,再也难以改回去了。”妻子也笑了:“是啊,这么多年,我不也一直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蛋黄吗?”
笑过之后,我和妻子都陷入了沉思。鸡蛋虽小,其中却隐藏着爱的真谛。蛋清和蛋黄,经历了沸水的蒸煮,依旧彼此体贴,彼此包容,就像一对不老的情侣,走过无数风雨沧桑,依旧相互扶携,相互抚慰,情笃如初。而俗夫凡妇的爱情就如吃鸡蛋——把自己喜欢的,留给对方;把对方喜欢的,不据为己有;总是在考虑对方而委屈自己,而且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对方,直到把新的习惯融入生命中,就像我和妻子后来分别都喜欢上了原本不喜欢的蛋清、蛋黄。
鸡蛋里的爱情,虽然不会如玫瑰、钻戒般浪漫热烈,却远比它们更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