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一个父亲32年的选择和坚持
尼采说:“使人们对受苦真正感到愤怒的,不是受苦本身,而是毫无意义地受苦”。
有人问:“为这样两个儿子:一个精神病人,一个痴呆患者,毫无回应地付出是否是没有意义地受苦?是否感到愤怒和埋怨老天的不公”?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付出的结果应该是收获,而不是单方的永远的付出。
邱邦汉,用32年不离不弃、坚持到底回答了许多人的提问,诠释了一个父亲的大爱,一个平凡人的坚持与豁达。
深秋时节,有丝丝凉意。走进邱邦汉所在的兴国县樟木乡螺形村的家时,他正在村前的小河里挑沙子。一个68岁的老人,在萧瑟的秋风中,迈着沉重的步子,艰难地向河岸蹬去。本该享受天伦,本该颐养天年,他还在为什么而劳作?为什么而坚持?
大儿子患病,幸福家庭的第一个劫
邱邦汉的家阴暗潮湿,地面坑坑洼洼,墙壁到处可见裂缝,除了一张半成新的木质沙发外,再无其他家具了。如果不是厨房腾起的炊烟,谁会想到这里还有人居住呢。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当小学老师的丈夫,一个担任村干部的妻子,这样的家庭在农村还是让人羡慕的。再有健康的儿女,那么这个家庭也就算完美幸福了。如果生活照此推进,也许邱邦汉就不会经历那么多生活的苦难了。
1980年,年仅14岁的大儿子邱祥发突发精神病,连亲人也不认识,还经常光着身子在村里大喊大叫,轻则伤人,重则纵火烧房烧山。“无所适从,人生的第一个劫”,这个人生一直还算顺利的大山的汉子,感觉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沉重。
寻医、问药、治疗……一年下来,邱邦汉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因此债台高筑,但儿子的病没有丝毫好转,必须有药物持续供给才能控制病情。发作时,还威胁到家人的生命。邱邦汉夫妇俩的腰部、腿部都留下了棍棒、石头、利器所伤留下的疤痕。
去年冬天的一幕,仍让邱邦汉心有余悸。熟睡中,老大用拳头砸门。打开房门,只见儿子狰狞着脸,挥舞着的菜刀向自己砍来。邱邦汉躲闪着,赶紧拉起还在睡梦中的老伴。
“还好躲闪得快,逃过一劫”。夫妇俩穿着一身单衣逃到对面的山上,瑟瑟发抖。寒冷的冬夜,呼啸的寒风,无论如何不是一对老人可以承受的。邱邦汉强忍泪水,此时让他揪心的,不是来自身体的冰冷,而是自己亲爱的儿子、自己无微不至照顾的儿子,竟然拿刀挥向自己的悲剧。儿子是精神病人的事实,也无法让邱邦汉止住内心的疼痛。
在这之前,许多人都劝他把儿子送去精神病院,省事儿又安全。
“即使前世欠你儿子的,三十年来也已经还清了”!村民看在眼里,非常同情这一对夫妇。但他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回答:“我活着,儿子也就活着;我在哪,儿子也就在哪!”
老三受伤,苦难不绝
1997年,当保安的老三邱祥财在执勤过程中脑部受重创,后脑壳完全破裂。经过抢救治疗,保住了性命,但行动受严重影响,更坏的是,老三竟成了痴呆。英俊健壮青年不再,眼前的儿子总蜷缩着身子,歪着头,嘴角总是流着口水,对过往的人傻笑,一不留神就会从凳子上摔下来。
一个精神病人,一个痴呆,同在一个家庭,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必须把他们分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邱邦汉至今仍无法释怀今年三月份的那幕惨剧。
邱祥财从凳子上摔下来,头部汨汨流着血,嗷嗷痛哭。邱祥发撞开了房间门,拿起墙角的棍棒就往弟弟身上、头部一阵猛击。
“老三头部血流了一滩,差点儿丧命”。说起这事儿,邱邦汉还在责怪自己不该在茅厕蹲那么久,导致两儿子无人照看。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每天的生活都不容易。
穿衣、洗漱、吃药、吃饭,两个儿子都不能自己完成。早上,邱邦汉护理好两个儿子后,经常顾不上吃早饭,便急急赶去学校上课。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也不能睡太沉,除了要防着大儿子伤人,还必须时刻注意他们的病情。32年了,邱邦汉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
大儿子每个月用药要用去200元,老三吃药和奶粉要用去300元,妻子为了照顾好两个儿子,放弃了庄稼,生活更为窘迫。医药费和生活开支都靠邱邦汉仅千元的工资。夫妇俩一年也难得吃上几次肉,尽量保障两个儿子的营养。
“五点多钟就看见老邱在村前的河里挑沙子了,有时大冬天的,还赤着脚”。邓昌明记得,自从邱邦汉的大儿子得病后,他一直坚持挑沙子,披星戴月,赚取儿子的药费。
“我们都觉得他已经尽了父亲的责任,饭都吃不上了,还在想办法治儿子的病”,螺形村村干部邓昌明对这些年来邱邦汉所做的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
“再苦再难都要坚强,我就是儿子不倒的山,除了坚持,我别无选择”。邱邦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其实,他是有选择的,那就是放弃!医院已经做出了结论:两个儿子几乎没有康复的可能,可以停药。
停药,意味着老大发作次数会更多,想起儿子发作时抽搐歇斯底里的表情,邱邦汉咬牙坚持用药。也意味着老三摔跤的次数更多,想起儿子摔跤时血淋淋的场面,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一直坚持到今年六月份老三离世。
人间有情,“三送”有爱。
2010年12月,赣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简称“三送”活动),邱邦汉一家立即牵动了驻乡“三送”干部的心。
活动开始后,邱邦汉家被列为重点联系户,驻乡“三送”工作组长赣州市工信委经济运行科科长刘毓干更是两次走访慰问。经了解情况,把邱邦汉所住房屋列入危房改造项目,为他选好新宅基地位置,并给予15000元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老邱早已退休,‘三送’干部考虑到我家里的情况,与教育部门联系沟通,请他去村里的肖南小学代课”。妻子张玉香很感激丈夫有这份工作,给贫弱的家庭增加一点儿收入。
“尽管这么艰苦,邱老师工作上兢兢业业,从不喊苦不喊累,从未向政府提出要求”。该乡“三送”干部民政所长曾凡均了解情况后,主动给邱邦汉办理了低保。
“为他的坚强所感动,有困难,我们跟他一起面对,有任何优惠政策,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邱邦汉一家让该乡“三送”干部刘献拥无比牵挂。
“面对苦难,我不再孤单、无力。”想起“三送”干部为自己忙前忙后,邱邦汉眼眶湿润。
距离大儿子得病已经32年了!
32年,他从不喊累。
32年,脊梁不再坚挺。
32年,青丝已成白发。
32年,梦想之花早已凋零枯萎,儿子成为了生命的全部。
“能听见儿子的声音,看见儿子的笑,哪怕是傻笑,就好。有他们,生活才有意义!”邱邦汉把32年的苦累描述得淡若无痕。
期待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个坚强的父亲,这样一个多难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