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大学时光已过半 – 女娲资源

22岁,大学时光已过半

  不知道从何来说起,但有时却又感慨万千,好像有很多的话想用文字来表达,在22岁的这个年龄段,我们有许多的晚期青春和迷茫,这年纪,就像一篇文章中所说:“早恋吧太晚,结婚吧太早,跟小孩子放烟花吧太幼稚,跟大人聊天吧没有共同语言,在家吧太闲,出门吧没钱,家里来人了不知道怎么聊天就进房间我妈说我没礼貌,出去杵在那我又太尴尬。不帮忙又不像话,但是炒菜我又不会。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而且物质生活条件还不错的时期里,我有时真的为我们不曾体验到父辈们饿肚子的经历而感到庆幸,但同时我们又面临着相当大的社会竞争压力,正如所说:“上帝在给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又给你关上了另一扇窗。”科技让我们大家纵使离得再远,也依旧感觉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和距离我们千万里之外的人变得很熟悉,当然却忽略了坐在我们身边的人,网络成为了我们紧紧依靠的一种工具,方便、快捷、迅速成了我们这个新时代的代名词,有时,我真的想象不到没有电,没有网络,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我们被人称为九零后,如今的我们,总是被许多人认为是问题很多的一代。我的童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像父辈那样没饭吃,没衣穿的故事,父辈们生长在贫困的农村,家里穷,加上兄弟姐妹又很多,没饭吃,没衣穿,更是现实的生活条件,更不用提受教育情况了,和许多人一样,父亲初中毕业后,也走了当兵这条道路,而后转志愿兵,后复原分配工作,最终留在城里生活,自此我们家就扎根在城里,理所当然,我也就出生、成长在这个逐渐属于我们的城市里。
  接着,我开始步入幼儿园,开始接受文化教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我的记忆中都只停留着书本、老师、课堂。从开始我们的极不情愿,到后来的不得不,说实话,没几个同学喜欢应试教育,没几个人敢说自己对学习有兴趣,还是那句话:“因为你出生在一个人口大国,竞争太激烈,没办法”,我们的生活也始终在围绕着学校和学习。十年寒窗读,只为金榜题名时,这句话确实不假,没有辛苦的付出,怎有美好的收获。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分数与名次变成了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之间比拼、炫耀的资本,当然我也是这其中的一份子,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小升初、中考、高考这都是我们学习路途上的几个重要的考试,通过这些考试来逐层挑选人才,高考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将我们的极限学习力压榨了出来,为了能够考上一个好些的大学,早起晚睡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同学还时常会通宵学习,高三的课堂总有好多同学硬逼着自己认真听讲,下课睡倒一片,以上根本就是高三课堂的一个共同标志,还听说有些学校有因为压力太大而跳楼的,当然也是少数情况。但是,高中毕业撕书、扔书的情况绝对是大多数,因为大家感觉终于解放了,也算是考前的一次发泄行为吧。高考也算是人生最刺激的事件之一吧,紧紧就短暂的两天时间就可能改变自己一生的轨迹,更不用想,高考考场上因为紧张而发抖的学生,绝对是大多数,也许就是一个小小的问题没注意,就可能与大学失之交臂。我高考的时候,数学试题就放翻了很多学生,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那道题:论述并证明余弦定理。题目确实很短,看着好像也不是很难的样子,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应该如何去证明。我在想:“余弦定理一直不都是当做一个结论在用么,到底应该怎样去证明呢?”就好像一直知道1+1=2,突然有人问1+1为什么等于2时,你却瞠目结舌。当然后面的几道题也不怎么按正常轨迹走,余弦定理只是一个导火索,再加上我那上不了台面的的理综,没考上二本大学也成为了一个事实。
  幼儿园到高三毕业的这段经历也并没有什么特别让我想去说说的,因为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它的事,在高考之前,一切围绕高考,并没有自己太多的自由时间,因此,我更想谈谈的其实是高四一直到现在大学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高四换了一个环境,另一个城市,去了专业补习学校,学费当然也不便宜,老师也都是特别优秀的名校教师,身边的同学也变成了大部分都是家境富裕的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有着不同于从前的经历与感受。当然气质型美女和帅哥在学校里更是随处可见,穿着也是相当的潮流、时尚,许多同学娇生惯养形成的不好习惯也极其明显,更多的比拼打扮穿着,讨论谁穿的什么世界名牌,谁买了高端电子设备,谁家特别有钱,他家是干什么的......,而后互相攀比,相互羡慕嫉妒,听到这些,让人多少有些不太舒服的情绪,以及小小的失落感,当然我也理解,毕竟虚荣心是大多数人类的特性,仅此而已,经历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当时就有一个同学亲口跟我说:“你说认识一帮穷人能有啥用?”我只能说:“呵呵”。实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出身环境和条件,也有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生活圈,决不能拿自己和别人来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自己不一定活得不潇洒、不快乐。但是我最最瞧不起便是:穷而无志,随波逐流,没有还爱装的人。
  高四一年,压力前所未有之大,大脑里时刻紧绷着一根弦,还记得刚开学时,在心智拓展训练最后一天晚上的感恩教育,好多同学都哭了,我们互相拥抱,相互鼓励的感人场面。中午放学,我们大家总是争着、抢着,冲刺去食堂“争干拌,抢油泼,时不时来一碗砂锅”,我更是明白了全职班主任的真正含义:上课陪读,瞌睡她叫醒你,没交作业她收拾你,再加上晚上还要查宿。学校是全封闭化管理,我们一周只有一天的假期,而且是每周星期日下午到星期一下午结束,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和别的高中有最大区别,我们每天晚上的晚自习时间较长,回到宿舍洗洗后大概都十一点半了,正因为如此,我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一年其实也过得挺快的,细细的回顾高四这段时光,它让我做任何的事情变得更加有毅力和恒心,最最重要的是,让我从深层次上懂得学习也是有相当大的技巧性,下的功夫大,不一定成效大,干任何事情都要把“效率”摆在最中心的位置,我更加明白“学习”二字的深层次的含义,成绩只是一次刺激的体验,但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和精神磨炼成了,却是一辈子的大事,以后做任何事都有信心了。
  高四影集——那些年我们一起补的习点击此处进入
  高考又再次逼近了,学的并不是特别好,那么我怎样和别的同学相竞争呢,怎样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让我的分数再增长一些呢?我的做法是,当高考前一个月,当老师讲高考大纲以及参加高考前的分析研讨会、交流会,我把老师所说的重点考查内容用本记下来,具体到每一道题重点考什么,几个空,考查范围是什么,不考什么,我通过这些来把每道题的方向都基本精确的掌握,也能很有力的帮助了我的考前复习,提高一些分数,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技巧了。又经历了一次高考,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与慌乱了,但是紧张是肯定有的了。高考考场上有些熟悉的面孔,显然他们也选择了复读。中国经历过复读的人到底有多少?我想,这也值得有关部门去统计统计了。高考后,等成绩的过程也更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我安慰自己说,反正都考完了随它去吧。我们知道现在基本上都是分数出来后再填报志愿,而分数出来后,留给一本和二本填报志愿时间也是相当短暂的,只有几天时间考虑,因此需要提前研究。所以考完试,对完答案,我就开始查学校,学习填志愿的技巧和方法,基本上每天都在电脑和报纸上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最后事实证明,我报的恰到好处,我只比我这个专业的提档线高出一分,我们班还有好多同学高出提档线二三十分,所以也就是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经历两次高考后,终于如愿的考入了大学,感觉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初进校园,感觉真的很失望,跟自己想象中的大学差距太大了,突然有种莫名的感觉,想哭,这么努力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和记忆深处没有太多交集的大学校园。静静地走在梧桐大道上,享受着丝丝光线洒在脸颊的惬意,默默地思考着:大学到底应该怎样度过?大学是什么?迷茫,是大多数同学上大学最大的感受,在过去的超过十年的时间段里,我们的时间总是被安排的满满的,一切都围绕着考大学这个目标在进行,而突然间,当考大学这个目标完成之后,却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就好比,一个干了一辈子工作的人,突然有一天退休了,他还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了,甚至还会闲的胡思乱想,以致自己的思想负担无故加重,有时还会做一些不太正常的举动。上大学后,同学们基本上都放松了学业,“学霸”一词也好像带有几丝贬义,也没有高中那种努力学习的拼劲了,考试及格,成了我们谢天谢地的最重要的原因。实话说,真的不怪我们,我们苦读十几年,对于学习真的已经非常厌倦,而且感觉到身心疲惫,感觉到真的好累,好累,真的想好好的歇息一下,放松,放松,换一种生活节奏,干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曾经看到一篇被同学们疯狂转载的日志,写的很真切,这几句是我个人觉得写的挺不错的,也从另一方面间接地反映了当代的大学生活。
  上了大学才知道,两个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中学老师教的是那么好,那么负责任。
  上了大学才知道,恋爱不一定是真心的,有可能是利益关系,有可能是攀比心理。
  上了大学才知道,生活是有很多不公平的,你一定要正视,相信实力和群众的眼睛。
  大学第一年,我把周边所有的一本和二本大学基本上都参观和拜访了一遍,感慨颇多,获益匪浅,也感受到了差距。但是后来,在网上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的照片后,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中西方大学如此大的差异?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那么到底哪一种大学更好一些呢?
  我们来分析对比,到目前为止,哈佛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乔治·沃克·布什,一位现任美国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3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还培养了多达62名的富豪企业家;而我们中国的清华大学现有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差距显而易见,我国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甚至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追赶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资料:“教育”1.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2.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然后,纵观我国教育,从小的教育开始,一步一步的磨灭了每一个人的个性创造力,一味的追求一个简单地目的——考试得高分,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围绕着高分,自然而然的破坏了人们在思想上的自由和自主,我们所打造的人才就是,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另外,我个人强烈觉得,兴趣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持久研究、坚持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源泉。因此,人的教育应该在思想自由和自主的基础之上,慢慢的发现自我的浓厚兴趣所在,最终按其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划分学习领域,因材施教,进行学习。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造力便是第一前进动力,展望当今国际局势,哪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科技能力较强,哪个国家就有话语权,就能左右国际局势发展,就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经济、军事和科技,这恰好都是特别需要强大的创造力去推动发展的产业。那么一个国家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答案可想而知。
  大学,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从早到晚都在图书馆学习;有些人一直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不能自拔;有些人从上大学就开始各种兼职,经历了各种环境下的工作;还有些人忙于团委和学生会的各种工作,锻炼了综合能力;还有一些人经常旷课打网络游戏……不能说哪一种生活方式更好,因为在大学这样一个思想和行为极其自由的学府,人各有志,我们只要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好,不必去学习别人,不必跟随别人的步伐,更不用四处张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天赋、经历…在我看来,大学历练的就是一个人的独特个性(思想上和行为上)和能力(学术研究和实践动手),一个人没有自己个性的人,就好比,一个没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纵使不倒闭,发展的前景也不会太好。
  听到身边好多同学曾经抱怨过,说:“感觉大学其实还没有高中好,甚至在空闲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感觉自己过的没有高中充实,过的很迷茫。”我自己的感受是大学比高中好多了,最起码不用天天奋战在题海,书海中,自然而然大学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而从来没去尝试过的事。在上大学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去了一些地方游玩,和同学、朋友一起照了很多的有关我们青春记忆的照片;参加了一些校园活动;自己做小生意赚了一些钱;给自己充电学习,看了许多的人物传记,学习到了太多自己曾经不曾了解的东西……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去度过,但我知道我所做的,都是我所喜欢的,我想这就够了。谁的青春不疯狂,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自己喜欢,就去勇敢的做。
  大学的学习,许多同学都认为不挂科就ok,实事求是,毫不避讳的讲,至少我是这样想的,不能说我不重视学习,而是我更重视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我看来,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话题,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学习,直到我们老去,我更不可能保证我把每一个东西都学习和掌握的特别好,我更不可能每一门课程都考第一,相比之下我更看中的是个人的学习能力,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交流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特别是一种相对之下的综合优秀能力和实力。大学的许多奖项和荣耀,还建立在成绩突出的基础之上,奖学金和入党资格都包含其中。入党资格的获取是成绩优秀的基础上,再加上同班同学的民主评议和投票来选出的,然后再参加党课指导和教育一段时间,经过最终考查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刻,我想起了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我的一个同学在上党课的时候听见了坐在前面的两个女生的经典对话,A女问:“三个代表指的是谁”?B女答:“这你都不知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到了这个年纪,感情也是不得不谈的话题,说实话,学生时代的感情很纯真、很真实。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有见而不怪的情侣,我们也到了谈恋爱的年龄了,有些同学是真的遇到了自己的真爱,而有些同学却因为看别的同学谈恋爱,然后自己也谈,其实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寂寞和炫耀。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在大学谈恋爱,我更看好和期待的是校园里的爱情,当然也不能谁都可以成为我的另一半吧?我自己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和原则,而且两个人至少有共同的话题,和相差不多的出身条件和性格,这样才有可能走到一起,当然有时候更多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不知道缘由的喜欢,这也算是一条先期条件吧!到了这个年龄,男生和女生都开始变得现实起来,有些女生痴情起来痴情的要死,现实起来现实的要命。当然,两个人最终要步入婚姻的殿堂,肯定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一个女生要跟随你一辈子需要点基础条件也情有可原,但是有些女孩过分的要求基础条件,那么爱情也就因此而变味,毕竟更好地生活需要靠日后两个人的双手去共同的创造,我从来不怀疑一个女孩跟你一起吃苦的能力,但也从来不低估物质财富对女孩的诱惑力。大学里的友情有时也开始变得比较微妙,太多的现实和利益开始交织在友情周围,有的朋友之间就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问题却从此分道扬镳,更有甚者两个人还变为了仇人。在我看来,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要想真挚的感情能够长期的维持下去,在拥有一定纽带的基础之上,总需要有一方要多付出一些,试想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前提下,在亲情里长辈付出的爱将远远超过晚辈,因此亲情也算得上世间最伟大的感情了。所以对待身边的人,我所做的是不去斤斤计较,让自己的胸怀变得宽广一些,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休叫我负天下人,做任何事情我有自己的原则,我绝对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谈了价值观,那就不得不谈谈自己的人生观,就我自己而言,从广义上来说,我并未想一定要成为多么富有的人,我自己只想生活的开心幸福而且潇洒,当然我也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上进,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我想,低调也更应该成为我日后一个优秀的作风和品质,看看那些世界超级富豪们,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平实,没有张扬、高调的作风,而相同的他们却都创造了无可估量的财富和价值;而看看那些总是爱喊叫自己有多少多少钱的人,有几个成世界超级富豪的,也就是所谓的“papertiger”,所以我想,不管自己以后是富是贵,“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应该成为我们九零后慢慢学习的一个做事风格,而且要相信相信实力就是自己做出来,让别人去佩服和称赞,不用去自夸的东西。当然,大学给了我们许多自我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也开始逐步理解,“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这句古语的真正涵义了。
  九零后的我们,许多人已经开始走上社会的各个岗位,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九零后有许多的缺点、难堪大任,但是那些所报道出来的不良事件仅仅代表了一部分,不能以个别来代表整体的声誉。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同时,我们也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年代中,网络与信息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各种思想与文化围绕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和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发展,我们的一些价值观也难免不被被影响。正所谓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信息时代,现在也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网络也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当然二十一世纪,谁把网络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还是要对我们九零后充满信心,相信我们是信息时代下,有活力且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代人。
  慢慢的害怕听到钟表里指针“滴答”的作响声,感慨时间的一步步流逝,还在问:时间都去哪了?但渐渐地发现自己那张曾经稚嫩的脸庞,却早已长出每周必刮的胡须,身边那些曾经活波开朗的活宝同学们,也已被生活历练的成熟、稳重,有些以前的同学也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当身边的小孩也开始叫我们叔叔或是阿姨时,我们还总是强调叫哥哥或是姐姐。22岁,一个生命中最美的时光,一个让所有人未来会默默追忆的年龄,是青春与成熟相互交织的岁月,更是美妙的人生音符,充满激情。有些人已经开始为生计四处奔波,体验生活的艰辛;有些人还在校园里学习,在预划着自己的美好未来。
  时光荏苒,一不经意,却已在大学生活了接近两年时光,好像刚刚入学的军训记忆就发生在昨天的梦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校园也在四季更替的节奏下,送走一批学子,又迎来新的一拨,细细想想,再经历不到两年的时光,我们也要离开这个我们曾经生活过的校园,到那时,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想想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起上课,一起生活,一起出游,一起打篮球…回忆大学四年时光所经历的一切,是哭?是笑?现在想想这些,时不时都感觉心头激起一阵阵的酸楚,但是我明白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各个岗位。所以现在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天的大学生活,过好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成为未来一段美好的回忆,乐观、积极的磨练自己,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信息时代下,有文化,有能力,有涵养的人。这样,当我们回忆这段往事时,我们的嘴角总会微微上扬,露出自己的幸福笑容。
  22岁,无论你生活在何处,在做些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不同于他人的经历,作为九零后的我们,我想说:“加油吧,为自己,为未来”!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