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情结 – 女娲资源

我的散文情结

  高中时老师发过很多模拟考的高分作文,在这些文章里我结识了散文,喜欢那优美的文字,淡雅的色彩,每次走入这些文章,都觉得是徜徉在神话的世界里,那些奇妙的句子我读不懂,但却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美,整篇文章就如一株闪耀的圣诞树,每一处无不挂满精美的装饰品,惹得我心花怒放,久久品读,不忍释卷。
  读久了我的手也开始发痒了,也想装饰出属于自己的“圣诞树”。于是我向老师请教,想要尝试写散文。老师说:“写散文就如同串糖葫芦,写一个小故事,加一个简短的评论,再写一个小故事,加一个简短的评论……这些故事看似独立,实则与文章中心紧密相连,选材时,一定要注意:散文形散神聚。”我则频频摇头,这样的故事叠加怎么能写出美妙的文章呢?那些美丽的句子,是不该用来陈述日常琐事中的油盐酱醋的,我固执的坚守自己心中散文的圣洁,觉得它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翻开老师发的高分作文我拼命的背那些美丽的句子,“风烟起,寻你似浪淘沙;遇见你,如沉睡映里花。挥剑断天涯,相思清风下,梦中我痴痴牵挂,一生又何惧畏风沙。悲白发,留不住繁华,江山浩气如画,换你笑靥如花”。我一遍遍的读,闭上眼似乎自己漂浮在天空中,朵朵白云亲吻着我,瓦蓝的天空上挂着一弯浅浅的彩虹,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我臣服了,这样的美怎是我这凡夫俗子能读懂的呢?但倔强的我还是想要抓住这种美,读不懂我就背,相信背的多了,笔尖自会流露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
  每当考试我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堆砌出来时,得分总是低的可怜,老师也总会在我的卷子上写下醒目的四个红字“形散神聚”我开始讨厌糖葫芦,那样的俗物怎能用来形容美若仙子的散文呢?为了高考拿高分,我暂时放下了散文,开始继续曾经熟悉的议论文,但心里始终牵挂着那美得让人心醉的散文。
  进入大学后,我带着曾经的宝贝——高分作文,继续装饰我心中的“圣诞树”——散文。宣传部组织征文比赛后,把优秀文章张贴了出来,读着那美丽的文章,我的眼里满是羡慕。我找到宣传部部长把自己认为很美的文章要来仔细研读。其中有一篇文章我最喜欢,因为里面的每一个句子都美得销魂,只是每个句子的意思我都弄不懂,就如同我闯入了高贵的宫殿,四处闪着耀眼的光芒,看得我眼花缭乱,心里充满了敬畏。我不断的感慨:这篇文章不愧得了一等奖,意境如此深奥。那一刻,我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内心强烈的渴望:一定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想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去书店准备买几本文辞优美的散文。可是看着一本本名家散文,都是些琐事的堆砌,丝毫没有美感,有些泄气也开始怀疑这些名家的水平。
  凭感觉和我的法宝——高分作文,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散文写作。拿给同学们看,她们都说:“很美,只是看不懂意思。”我觉得这是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因为她们平时读到很好的散文时都会这样说。但很快我发现可以用“江郎才尽”形容我写散文了:不管什么话题的作文,总是套那几段文字,想要换些文字,就对着曾经的高分作文拼命的找,有时自己坐良久、苦思冥想才写出一段文字,但无非是花草树木,描写的方式也似乎定了型。我开始担忧这样如何写出等身的著作呢?
  我开始阅读写散文的指导书,并按照书上的地址与指导老师通信。我把自己的文章寄过去,老师看了后给我指出了很多缺点,例如:文章中心混乱,她说:“要用事实说话,想要证明什么,就应该拿出你的故事来,有血有肉才是一篇好文章。”乱用词汇,她说:“你看这一句话‘一张书桌,一本书籍,一杯清茶,便可以满足精神的需求,自是妙趣横生,细品书籍,偶尔听到远处几声鸡啼是怎样的幸福啊!’给人的感觉是你经过了一夜苦读,可是从前文看你是在写读书是一件很美的事啊,鸡不会在任何时间都叫的,除非这鸡有毛病。”我很惭愧,在写那篇文章时我只是突然想到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那一声鸡啼给我的印象颇深,为了把这个意境深远的词汇用上,我特意苦想了这一句话,却不曾想过用在这里是否合适。这时,我想起了曾经被我丢弃的“糖葫芦”式散文,虽然不美,却能让人读懂一个道理。
  后来,老师说:“不是描写故事就不能用美丽的句子来表达的,你读读三毛吧,她是一个骨子里浪漫的人。”于是,我开始翻阅三毛的散文,读者撒哈拉的故事,就如同整个人走进了撒哈拉,周围是一群真实的沙哈拉威人,每个人物都鲜活的如同自己昔日的好友是可以想象和触及的,三毛用文字向人们呈现了撒哈拉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不是每个句子都很美,但这些句子连在一起却很真实,每一个词语都用的很精准。
  我恍然大悟:原来写文章是要告诉人们一些道理、一些实事的,华而不实的文章就像圣诞树空有虚华的美,却没有彰显内涵的根。而散文应该是一串糖葫芦,有着山楂的酸也有着甜甜的糖,酸甜交织在一起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而这真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最美的,才真正蕴藏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我开始读鲁迅、余秋雨、张爱玲、毕淑敏……的散文,渐渐发现了这些文章的内在美,更读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自己写起文章来也不会再有“江郎才尽”的感觉了,因为生活中的“美”太多了,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就会有与众不同的灵感。
  

打赏 赞(0)
微信
支付宝
微信二维码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打赏

支付宝二维码图片

支付宝扫描二维码打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