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爱有很多种,但文坛大师钱钟书与夫人杨绛的爱情是既属于经得起爱情的绚烂,又守得住流年平淡的那种。他们都拥有倾世的才华,在精神和情感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默契,在为人方面又都给后世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对于妻子杨绛,钱钟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杨绛的爱情是深沉而专一的。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在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和钱钟书可以算是老乡。其姑母杨荫榆就是被鲁迅抨击过的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杨绛父亲杨荫杭早年参加革命,后倾向于君主立宪,受过高等教育,先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律师,也曾担任法官及检察长等要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杨绛拥有着天生的气质,她面容温婉,性格宁静娴雅,喜欢读书,父亲夸她是天生的大家闺秀。1932年,她北上清华,成为研究外国语文学系的研究生。冥冥之中,爱情已经迈着脚步向她走来。
那一年三月,风和日丽,他们相遇了,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门口。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而杨绛则长得娇小玲珑,温婉而又活泼可爱。两个人的父亲在老家无锡又都是名士,在相似的环境下长大的两个人一见如故,他们谈家乡,也谈文学。共同的文学爱好,默契的心灵交融,性格上的互相吸引,使得他们一见钟情。
钱钟书第一次见到杨绛就急切地澄清道:“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如此这般,双方已然会意,他们坠入爱河,成双入对地在花前月下倾诉衷肠。“如此良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正是当年钱钟书写给杨绛的情诗之一,也佐证了他们爱情的美好。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很多的经典桥段,他本人也披露多数来自他和杨绛的恋爱经历。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得知他们恋爱的事情后,曾拆开了一封杨绛的来信,偷窥后大为杨绛的才华所折服,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亲自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给杨绛,以表达对其品格的赞扬及对其未来家庭成员身份的认同。而杨绛的父亲在她的引荐下见到钱钟书后也十分的赏识和器重。他们的关系很快得到了双方家长亲友们的认同,最终喜结连理。晚年的钱钟书夫妇有个默契的约定,出版的东西都是对方给写题目,这对文学史上情深意浓的夫妇,为我们唱出了最动人的爱情赞歌。钱钟书与女儿钱瑗都早于杨绛离开人世,她深情地笔耕不辍,写下《我们仨》,让很多读者都备受感动于她切近哀痛的人生故事。
夫妻间的很多问题,就像皮肤上出现了一小块破损,有一些,是癌症前期,需要马上去解决,越拖下去越严重;有一些,只是简单的擦伤,你不去碰它不去管它,慢慢地,它自己也就好了,如果你时不时总去挠它一下,那它总也好不了。
他俩是经人介绍认识的。
她,学古典文学的女生,漂亮、浪漫;他,学应用物理的男生,严谨、务实。两人不甚相配,但,还是结婚了。用她的话说:“在最想结婚的时候,恰好碰见他,也就结了。”
语气里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和无奈。
他却很高兴,娶到这么一个漂亮能干的妻子,简直超出他的预期。没事的时候,他会把她和身边熟人的老婆比,然后告诉她结论:“我的老婆是最好的!”
她淡淡一笑,说:“无聊。”
她心底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她一直默默爱着另一个人。那个人,是她大学时教授古汉语的老师,这份爱情因为得不到,更让人欲罢不能。她珍藏着老师手抄给她的词,是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不过将最后一段改成了:此生谁料,心在香山,身老沧州。她的名字里,有一个“枫”字,秋天的枫叶是红色的,而香山,以红叶闻名。一份感情,要这样曲折隐晦地表达,她看了,说不出的苦涩,苦涩里又夹杂着甜蜜。
她等,一直在等,青春在等待中溜走,而最终,老师也没能给她一个想要的结局,对她说:“没办法,她不肯离,有孩子啊,没办法……”她决定放手了,她不愿意自己视作生命一样珍贵的爱情,到头来却让老师如此为难和痛苦。如果不能和老师结婚,那么,和谁结不也一样?这时候,恰好别人介绍了他,于是,她嫁给了他。
他一直待她很好,他不会写诗,不懂浪漫,但是,他疼爱她。她有关节炎,不能碰凉水,他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家里煤气灶的两个灶头,同时烧水,等她起床,家里的5个热水瓶全都灌满了。
他也包容她所有的爱好,她去看电影,他陪她去,给她拿包、拿水,在她流泪的时候,给她递上纸巾,尽管,他会在旁边的位置上睡着;她去听音乐会,他不想听,就先送她过去,估摸着要结束了,再去接她,什么时候她出来,总能看见他站在门口的身影,从未让她等过1分钟……
还有,他欣赏她,在外人面前提起她来,总是一副自豪的样子:我老婆那菜做得,只要给她尝一尝,她回家就能做得差不离;我老婆那文采,我们家的生活费基本上都是花她的稿费;我老婆那皮肤,天生丽质,从不用化妆品,真给我省钱;我老婆那人,不虚荣,什么名牌都不要,就爱看个书……成天“我老婆我老婆”,搞得别人都很好奇,争相一睹她的风采,发现也不过就是个寻常人嘛。
最后她也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你别这样夸我,多不好!”他头一扬:“怎么了?我夸老婆还不让?”她被他那副理直气壮的样子逗笑了,说:“瞧你那傻样!”
有时候她会想,这个世界上,看我哪儿哪儿都觉得好的人,对我提的任何要求,都会当作一件大事想办法去满足的人,大概就只有他了。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结婚对象,温厚、忠诚、人品好、会疼人,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她总是不自觉地会拿他和老师比,和老师之间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那种精神交流的酣畅,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愫……和他,从未有过。
也因此,她对他,似乎总是淡淡的样子,热情已经用尽,剩下的,只是和一个实在庸常的男人,平淡安静地相守。
他们婚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儿子是她的心肝宝贝,也和她最亲,会勾着她的脖子说:“妈妈你要慢慢地长啊。”她问:“为什么?”儿子说:“你要是长得快,和我长得一样快,那我长大了,你就老了,就死了,所以妈妈,你要慢慢长,等我长大,我不想让你老,让你死。”儿子这样的话,总让她有一种要落泪的感觉。他也对她说:“我知道,你在儿子心目中的位置是无可取代的,我只希望,我在你心目中,也有一个小小的位置,不会被别人取代。”
她也问自己:会吗?不会的。她回答自己。儿子是她的命,她怎么能让儿子的世界坍塌,而他,这个善良而无辜的男人,她怎么能伤害他?
日子就是这样慢慢过下来了,而对老师的思念和怀想,似乎成了一种背景,一回头总能看到,又似乎是一个港湾,心很累的时候,她会允许自己花上一点时间沉浸在回忆里,和老师的点点滴滴,甜蜜又苦涩的感觉,那样熟悉又遥远……她把这种回忆,当作给自己的一种奖励。
有一天,她突然接到老师的电话,老师告诉她,妻子前不久病逝了,儿子也出国了,他现在是一个人。又问她:“你现在过得好吗?”又问她:“这个周日你有时间吗?我们见个面吧!”她顿时心乱如麻,脑子里一片空白。有多少次,她想过和老师重逢的画面,现在真的要来了,她为何却是这般的胆怯。
她的脸色一定有些变样了,他关切地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事,一个老朋友,约周日聚一聚。”一连几天她都是魂不守舍,他让儿子多陪妈妈:“你妈妈看起来有心事呢。”
周日那天,她去赴约,不过才隔了将近十年的光阴,她的老师,怎么老成这样了?一个干瘪的木讷的小老头,让她觉得陌生,那个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挥洒自如的老师呢?难道只是出自她的记忆?还是,她的记忆美化了老师?
有一些东西在心里坍塌了,她有些后悔:真不该来的。又有些释然:来了也好,十年的忘不掉放不下,也到了该了结的时候。
她和老师在街头告别,说再见,说再见的同时,她心里已经清楚:不会再见了。
儿子打电话来:“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和爸爸等你吃晚饭呢。”她原本被抽空的心蓦地一热:“妈妈这就回,等着啊!”在这样的时刻,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可以奔赴,她突然对这一切充满了感激。
到了家所在的路口,她远远就看见了他拉着儿子的手,正在等她。她加快了脚步。
晚上,两个人躺在床上,她突然对他说:“你知道我今天去见谁了吗?”
他翻了个身,打了个哈欠,说:“太晚了,先睡吧。”
她说:“你不想知道吗?”
他没出声,她看了看他,他发出轻轻的鼾声,已经睡着了。她在心里叹了个气,摇摇头:唉,他就是这个样子,粗线条大心眼,没办法。
他的脸埋在枕头里,悄悄地笑了——其实,他知道的。
他知道的,在结婚的那一天,他去接她,花车经过音像店,传出一首歌:“……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她的泪水突然就掉了下来,那时候,他就知道了。还有,她的沉默、失神、怅然……他都知道,那是因为什么。但他从来没打算就这个问题去和她弄个一清二楚——因为一旦说破,那他就得拿个态度出来:你已经嫁给我,就不能再想别人了,如果你再想别人,我就……就怎样?发怒吗?伤心吗?离婚吗?而依她的性子,百分百会这样接招:是的,我想着另外一个人,我一直爱着他,我对不起你,我们离婚吧!离婚?和这么好的一个老婆?他才不干呢!即使她的反应不会这么激烈,但,她心里会别扭吧?他心里也会别扭吧?总是这么别扭,积累在一块儿,对婚姻也是有杀伤力的。很多东西,一旦说破,就收不回来,就坐实了,就再也无法抹去了;而如果不说,为对方留有余地的同时其实也是为自己留了余地,相信时间的力量,就像大风经过之后的沙丘,一切都被深深掩埋,没留一丝痕迹……
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好好对待她,让他对她的爱,让她对儿子的爱,结成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一点点挤走她心里的那个秘密,直至不露痕迹地全面占领她的心。
夫妻间的很多问题,就像皮肤上出现了一小块破损,有一些,是癌症前期,需要马上去解决,越拖下去越严重;有一些,只是简单的擦伤,你不去碰它不去管它,慢慢地,它自己也就好了,如果你时不时总去挠它一下,那它总也好不了。
是的,在他们婚姻的很长时间里,她都想着念着爱着另一个男人,那又怎样?重要的是这个女人嫁给了他,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是他儿子的母亲,他们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而且,他在心里狡黠地笑了一下——他知道他媳妇那人,眼里容不下沙子,做不了什么出格的事儿,也就是,在心里想想而已。
今晚过去,她大概想也不会想了,他心里涌上了一些怜爱的情绪:这女人真是傻啊,为了一份校园里的感情,心心念念记了这么多年,这不正说明她的纯粹和长情吗?我没有看错人,这样一个女人,是值得好好珍惜和守护的,就让她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吧,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生活,好在,都过去了。他轻轻呼出一口气:明天,将会是新的一天了。
1931年,时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在一次例行的外交会议上认识了20岁的艾达·墨索里尼。艾达是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长女,丈夫则是当时的意大利驻华大使齐亚诺。沉浸在新婚燕尔的艾达为了能守护在丈夫身边来到中国,可让她绝望的是,刚到不久,丈夫就有了新欢。发现已有身孕的艾达郁郁寡欢。可即便如此,她还要强颜欢笑去参加各种外交宴会。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张学良。
在艾达看来,张学良具备东方男子的气质和西方绅士的幽默,而张学良也被艾达的热情亲切所感染,两人相谈甚欢。当张学良发现艾达灰暗的情绪后,就承诺她常来玩。孰料,一句客套话让艾达认了真,她率真地以为这是一种示好的信号,于是就腾出大把的时间来邀约张学良。因为艾达的特殊身份,张学良只能按照外交礼节一次次赴约。
一天,艾达听说张学良不仅车技惊人还会开飞机时,于是突发奇想,说:“张将军,您能驾飞机带我到北平上空看看风景吗?”这疯狂浪漫的想法让张学良以军中纪律为由拒绝了。可艾达一再恳求,并保证仅此一次,最终张学良妥协了。
那天,日暖风恬,当张学良小心低调地带着5个月身孕的艾达开着飞机遨游在天空时,壮观的北平城让艾达大开眼界,久违的笑容又一次出现在她的脸庞。看着艾达心结纾解,张学良也把这次飞行当成一种特殊的外交活动,只是没想到,隔天,北平的大街小巷开始疯传他“擅调飞机携墨索里尼小姐空中畅游北平城”的消息,随即,各大报纸也开始极力渲染他们的这段“跨国恋情”。新闻传到南京,蒋介石大发雷霆。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张学良开始回避艾达。艾达充分理解张学良当时的处境,便也不再打扰。只是,虽不能见面,但艾达还是每天关注着有关张学良的信息。
几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迫于蒋介石的军令,不战而退的他再一次被抛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他被戏称为“不抵抗将军”。刚刚生下儿子的艾达很为张学良担心,她想见见他,哪怕只看上一眼,问问他是否安好?
1932年春,就在艾达为张学良牵肠挂肚时,“九·一八”国联调查团来华,而各国使节也在受邀之列。又一次,在张学良招待的宴会上,两人见面了。巧合的是,他们被安排在同一桌的正对面。彼此没有言语,但看着张学良消瘦的模样,艾达忧心不已。期间,艾达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张学良不断应酬的身影,有思念,也有哀怨。偶尔,张学良眼神扫过来,看到艾达一脸的担忧,心里不免有些内疚。宴会接近尾声,张学良悄悄递给艾达一个字条,表明之前拒绝她的歉意,并邀请她次日同游颐和园。看到字条,艾达的眼睛湿润了。
第二天,张学良带着夫人于凤至一起迎接艾达。简单的对话后,隔膜一扫而空。肩并肩走在一起,艾达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幸福感。两人说起中日之间的战争,艾达问:“我能帮你什么?”张学良说出缺少先进的飞机。数日后,牢记心头的艾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真的帮他在意大利订购了三架飞机。可就在两人关系回温之际,艾达却要离开了。
1932年末,齐亚诺接到调令前往上海,艾达不得不同行。她向张学良辞别,张学良亲自开车送行。车上,两人默默无语,千言万语都哽在喉间。要走了,艾达说:“这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见?如果你心里有我,就请记住我两句话:一戒掉嗜好(鸦片),二积极抗日。”张学良点头走后,艾达放声大哭。
“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骂名让张学良意志消沉,复吸鸦片。艾达去上海不久,被迫下野的张学良也来到上海戒除毒瘾,并准备出国。戒毒的过程痛苦不堪,但张学良始终没看到艾达的身影。殊不知,就在听说张学良来上海戒毒后,艾达就辗转联系到给他戒毒的医生米勒。怕登门打扰他安心戒毒,她每天打电话问米勒张学良的戒毒情况,从未间断。张学良戒毒成功后,艾达推荐他把意大利作为出访的第一站,因为不日也将和丈夫回国,可一起同行。
1933年4月11日,他们启程。此后十几天的海上航行,虽然双方都有配偶在侧,但对于艾达来说,那是她最幸福的回忆。同年底,张学良结束欧洲之行返回国内。此后,两人虽然分割在地球的两端,但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艾达不时鼓励张学良保家卫国,这给身处国内紧张气氛下的张学良极大的心理安慰。
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便被蒋介石囚禁了起来。次年,全面抗战开始时,张学良得知升任意大利外交部长的齐亚诺宣布承认日本军国主义阴谋策立的伪满洲国。他大为恼火,当即给艾达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绝交信,并把她之前的所有信件统统寄回。从此,这份曾经患难与共的友情随着战火灰飞烟灭。
1945年,随着二战局势变化,齐亚诺由于不满墨索里尼的疯狂统治,被逮捕后处死。意大利战败后,墨索里尼也曝尸街头。接连失去丈夫和父亲,艾达几近崩溃,最终完全消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学良和艾达的这份情谊,纠结来去,让人欷�。无疑,艾达是爱张学良的,可对于自诩好色的张学良来说,在与艾达的交往中,他从未跨越雷池。也许,这也正是艾达一直深爱他的原因之一,风流并不下流,好色但有分寸。